- 全部(1109)
- 发展规划
- 学会规章
- 学会领导
- 大事记
- 学会刊物
- 科普活动
- 公益活动 (3)
- 中国教育学刊
- 学会动态 (148)
- 学会通知 (402)
- 获奖名单
- 中国基础教育
- 中小学数学
- 学术活动 (3)
- 机构列表 (23)
- 机构活动 (49)
- 实验区列表
- 实验区活动
- 单位会员活动 (2)
- 微视频征集
- 学会宣传片 (1)
- 项目宣传片
- 历届理事会名单
- 机构通知 (215)
- 电子期刊
- 论文交流
- 直播
- 视频
- 中国教育学刊
- 未来教育家
- 省市教育学会 (5)
- 学校(幼儿园)
- 其它教育团体
- 学术公报
- 独立自主型
- 紧密合作型
- 小学版
- 初中版
- 高中版
- 学会公示 (2)
- 学会声明 (1)
- 通知公告 (243)
- 专家声音
- 学会观点
- 要闻聚焦
- 动态新闻
- 现场照片
-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家庭教育专题
- 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暨40周年纪念会 (2)
- 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年会 (4)
- 抗·疫情
- 优秀在线教学
- 领航计划 (1)
- 政策精神
- 党建引领 (1)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 单位会员品牌活动
- 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1)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届学术年会 (2)
- 学会活动
-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在广东珠海举行 2023-11-22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在广东珠海举行会议现场 11月16日至17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文化:学校高质量发展引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刘可钦,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满生,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国家督学杨志成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朱生营主持。文化研究分会有关领导和理事,以及200余名中小学校领导、教师作为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 开幕式上,石中英通过线上发表致辞。他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对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的政治自觉、机构特色和价值担当。他表示,本次年会主题反映了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相信在与会嘉宾和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定能在学校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 刘可钦 刘可钦在讲话中回顾了分会近两年的工作成效,并对本次年会主题作了阐释。她指出,学校高质量发展来自正确的育人价值观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方法论而铸就起来的教育信念,衡量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应由开放、自由、包容、支持性的学校文化,以及由这样的文化建构起来的学校价值体系构成。她希望,各会员单位代表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厘清教育信念和价值观,不断沉淀优秀的学校文化,汇聚起文化育人的深厚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 王守军 王守军在致辞中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学校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引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将以学校文化为抓手,引领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朱东斌 在主旨报告环节,朱东斌以“强化基础教育基点作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题作发言。他系统梳理和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回顾了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剖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式和问题,强调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近期要抓好的七方面重点工作。报告为与会代表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理解,进一步明晰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勉励与会人员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担负起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使命。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国家督学 杨志成 杨志成在主旨报告中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内涵、背景意义、关键要义、方法论、重大原则等进行了解读,阐释了学校文化的原理、提出了“学校文化原力”的概念和模型,从学校理念文化建构、教师文化建构、学校环境文化建构等角度,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解读。他指出,学校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守好教育的魂与根。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满生 周满生作“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主旨报告,他通过大量学校案例讲述了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方法,着重强调校长和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价值和关键作用。鲍鹏山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鲍鹏山以“子不语:当给我们在讲台上开始说话”为题,探究经典背后的深邃含义。他将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列举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说”的清单,其核心要义在于帮助老师理解润物无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知道教育的轻重缓急,帮助学生成为懂常识、有理性、明大义、有担当的君子,打开人生的格局,突破生命的境界。分会场现场 16日下午,大会设置四个平行分会场,围绕“办学理念的设计、认同与扩散”“集团化办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课程与教学的守正与创新”“班级文化的包容和协商”主题,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教育工作一线的管理者分享了各自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与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育红、教授刘美凤、副教授张军,以及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主任张以瑾分别作专家点评和微讲座。与会专家与代表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探讨。闭幕式现场 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东娇,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分会副理事长李青青,分会常务理事、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校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昌胜代表四个分会场作总结分享。李玉良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山东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局长李玉良作年会总结发言。他以大量事例阐述了“文化的力量”和“自主的力量”的重要性,从关注学习品质、运动促进健康行动、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工具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跨学科学习与未来核心素养等七个方面,对“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次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会专家和代表从办学理念凝练、集团化办学、课程与教学设置、班级文化创建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梳理学校文化建设经验,探寻学校管理经验及循证改进方向,助力学校加强文化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协办。
-
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2023-11-13
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现场 近日,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恩山,副理事长曹保义、郑晓蕙、崔鸿、朱立祥,副秘书长解凯彬,成都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市石室中学教师赵广宇等出席年会。曹保义、赵广宇在开幕上致辞。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永平主持开幕式。本届年会设置了专家报告、现场课观摩研讨、跨学科实践案例交流、优秀课例展示等环节。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共500余人围绕“中学生物学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交流研讨。 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共500余人围绕“中学生物学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交流研讨。本届年会设置了专家报告、现场课观摩研讨、跨学科实践案例交流、优秀课例展示等环节。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永平主持开幕式。刘恩山 刘恩山作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的专家报告,他围绕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跨学科实践教学探索、考试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在现场课观摩研讨环节,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薛莉进行了“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高中现场课教学;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教师何家菊进行了“植物的生长之谜——光合作用”初中现场课教学。两节课的主讲教师围绕发展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借助信息化工具优化课堂,教学理念先进、活动形式多样、课堂氛围热烈。薛莉进行现场课教学何家菊进行现场课教学 在跨学科实践案例交流环节,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教师乔文军、上海市民办华曜宝山实验学校教师徐敏娜、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中学校教师吴涤、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姚雪飞分别作报告。四位教师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理念,怎样设计、实施、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了案例汇报与经验分享,观点新颖、案例生动。张迎春常务理事、曹保义副理事长、崔鸿副理事长先后对现场课和跨学科实践案例进行专家点评。学会领导为现场课展示教师、跨学科实践案例展示教师颁发证书 本次学术年会通过前期征集、报名,面向全国遴选了30节优秀课例进行展示,并依据学段设置了4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位教师进行展示交流,他们立足课标、深耕教材,呈现了一节节鲜活的课例。生物学专委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点评,指明了课例的优点和不足,为课例的完善和提升给予精准指导。分会场一角 本次学术年会内容丰富,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会、教研机构、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搭建起研讨与交流的平台,不仅从多方面展示了近年来一线教师的有益经验,而且就如何应对新时代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新变革、新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也将以此为契机,引领广大生物学教研工作者继续探索,助力新时代中学生物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无锡举行 2023-11-11
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现场 11月4日,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年会举行了以“建强国之师 育创新英才”为主题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教师素养发展研讨会,共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卫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秦咏薪,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无锡市锡山区委书记方力,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无锡市锡山区副区长保海燕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中小学的600余位教师参加会议。朱卫国 朱卫国在讲话中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性,他寄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好人才培养工作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准确把握学生全面发展与拔尖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拔尖创新人才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他指出,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水平的根本保障。要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路径。王俊成 王俊成在讲话中表示,要育创新英才,教师首先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尚使命感和历史紧迫感;要有面对问题勇于创新实践、研究求真的自觉和能力;要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行者和悟者统一地用心发现问题,有智慧地解决问题,潜心科学地研究规律,精益求精地培育英才。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特别需要工匠精神,教师要立足三尺讲台上好每一节课,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秦咏薪 秦咏薪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无锡在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方面,瞄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开展创新拔尖人才基础培养探索实践,积极构建开放灵活、学段贯通的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无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模式。他希望专家们能够继续积极支持无锡市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开幕式后,围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等内容,11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多方位、深层次探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与实践。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的教师素养发展新目标、新途径、新策略”“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等话题,与会专家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在专业交流和高端对话中,启发对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新思考。窦桂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适性扬才: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育人实践”报告中表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教育哲学是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今天站立学校,明天站立中学、大学乃至世界。在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一份可能,而不是一种选拔,创新人才培养是育人本质的基本规律,如何由类到群,由群到类,甚至到个体,既需要全面的均值,也需要个性的方差。付梦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在“谈科技创新的金字塔——从科学家精神到科技创新能力”报告中表示,科技创新能力可以用科技创新金字塔综合表征出来,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维度的底座是科学家精神,然后是科学思维、技术知识、工程实践,这些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这些维度叠加出来就是科技创新的四元素,即精神、思维、知识、实践,科技创新是在科学家指引下,科学思维,技术知识,工程实现的有效的总称,这是科技创新的金字塔。邓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运营商IT市场部部长邓鳌在“人工智能对未来教师素养发展的新要求”报告中表示,人工智能对未来教师素养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用好人工智能的工具,以此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教师的思辨修养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帮助下一代提升素养。三是良好的情感的关怀能力,人工智能是冰冷的算法和程序,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人际关怀,真正促进学生右脑或者同理心的发育。褚宏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中表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层面要强调创新为王,但要兼顾分数、基础知识和记忆;课程内容方面建议适当增加思维课和选修课;教学方式方面要运用启发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平衡好单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关系;评价与管理方面要改变观念,包容爱提问、有新想法的孩子。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在“培养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报告中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对培养现状做基本判断,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把握好基本原则、基本策略和核心理念,善于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突破处。培养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应该明确以创新素养为重点,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五个方面。代蕊华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中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关注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和潜能。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要注重在实践层面探索,在理论层面深入研究,真正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罗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在“元认知能力与教师素养提升”报告中表示,元认知能力上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实际上是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它是个体能否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准确监测和有效调控。提升元认知能力是教师的重要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更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森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在“少年英才超常规贯通培养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探索与实践”报告中表示,我们要为创新提供理性价值、思维价值和情绪价值,对于少年班学生,要规划好一套培养方案,尤其是追求梦想和行动规划要进行匹配,面对少年班学生的高起点,角色定位,早熟期心理状态等,需要教师耐心教育并正确疏导。罗劲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罗劲在“创造性高阶学习的脑认知机制”报告中,从“强学习”的视角分析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或阻力,从“弱学习”的视角分析了遗忘或者有意识的遗忘可能更有意义。他提出了从一阶学习,到二阶学习,到高阶学习(高阶学习即学会并能创造)的原则,强调坚持高阶学习的重要性。朱卓君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在“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报告中表示,学校在构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五大主张:一是主张培养积极的生活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主张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建立项目共同体教师的发展模式;三是主张把课程种在校园里,构建素养本位的丰富课程;四是主张对学习的注重,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五是主张全社会育人,生活中育人,育时代新人。 本次年会专家云集、报告内容精彩,有效促进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师素养提升,助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举办 2023-11-09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举办会议现场 10月30日至31日,由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孟繁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秘书长余雅风,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副校长白文宏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近400名专家及代表,共同围绕“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政策与法律保障”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孟繁华 孟繁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在推动我国教育法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不断守正创新,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劳凯声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向大会致辞。他介绍了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理事会成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思想的交流融汇中,增进了解,扩大共识,丰富成果,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张晓永在讲话中介绍了山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举措。他表示,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政策和法律是保障。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交流研讨、丰富会议成果,为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提供含金量高、前瞻性强的思考与建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是我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的学术性组织,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和教研部门的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管理者,旨在推介最新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成果,打造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的平台。本届年会围绕主题,设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和教育法律制度确立与完善研究、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修订研究、教育政策运行与教育政策变革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热点问题研究4个平行分会场及3个研究生会场。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杭州举行 2023-11-02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杭州举行 10月20日至21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市天长观潮小学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韩平,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理事长郝志军,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何东涛,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熊群峰,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世美,杭州市天长小学书记、校长楼朝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和一线教师共5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以及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应对措施。本次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韩平 韩平在致辞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要在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育人导向上发力,在综合研究上发力,在有效性实施上发力,在资源利用开发上发力,持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郝志军 郝志军在致辞中从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渊源角度,提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是坚守初心,在“综合”上下功夫,在深度高度上综合;二是站稳脚跟,在“实践”上下功夫,在研究探索上实践。柳夕浪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柳夕浪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发展。他指出,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可以“以大观念为统领,使之有灵魂”“提供攀登的阶梯,使之有标准”“围绕情境、任务、工具等要素设计,使之结构化”三个方面为着力点,让学生在行动与结果、自我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从过程中学习,实现转智成识。夏雪梅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专委会成员夏雪梅,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化学习,强调项目化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她在学术报告中,理清了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三者之间的概念。对于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路径,她表示,需要根据国家课程中的功能和素养目标定位区分项目化学习类型。 本次活动还举办了以《从整体教育到差异教育到走向综合实践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的综合实验40年成果展。在学术交流阶段,聚焦主题“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会人员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热点难点问题、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本次年会,邀请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成果的获奖者,8位获奖者代表聚焦教育创新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分享了各自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陈佑清进行专家点评。冯新瑞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新瑞作大会总结,她在综合分析会议交流研讨情况的基础上,对本次会议达成的共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本次年会聚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分享实践经验、探讨理论问题,是对近年来我国高质量推进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系统梳理,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进程中如何落实新任务的美好展望,有助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创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专家合影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安徽阜阳举办 2023-11-01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安徽阜阳举办 10月20日至22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在阜阳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阜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涂红松等出席开幕式。大会围绕教育强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等核心议题设立五个分会场,并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机构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参加会议,共设置16场大会主旨报告和60余场分会场主题报告,与会者对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刻探讨。冯建军 冯建军在致辞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本次大会聚焦“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这一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主题,对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广大中青年工作者充分发挥青年人的锐气、勇气和才气,做为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的教育研究者,做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教育实践者。涂红松 涂红松在致辞中介绍了阜阳师范大学有关情况。他表示,本次会议以“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中国教育学会青年教育理论者分会云聚了我国教育理论领域的青年才俊、学术翘楚,多年来为我国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培育了一大批学术精英,是推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他认为,本次会议将为建设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引和重要贡献。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李宜江、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文婕、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友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阎亚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叶飞,西南大学教授赵鑫、苏州大学副教授余庆、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占魁、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刘远杰、首都师范大学博士高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焦龙保、阜阳师范大学博士万驰等16名学者作精彩主题报告。湖北大学教授程斯辉、渤海大学教授朱成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申素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浦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兴举、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新卓等学者作专家点评。面对面交流环节 在分会场活动中,60名中青年学者围绕五个专题,进行了精彩汇报与分享。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对教育强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研讨和交流。大会还邀请了来自《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现代教育论丛》等期刊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6位编辑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会场现场 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将继续引导广大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树立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积极围绕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聚焦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贡献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合影留念
-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蓉举行 2023-10-31
800余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齐聚成都 共话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10月23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成都高新区举办。大会主题为“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国家督学、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李烈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30余个省市的800余名知名校长、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小学教育领域的最新前沿,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会议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吕玉刚 开幕式上,吕玉刚作题为“深化小学育人方式创新”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他强调,深化小学育人方式创新要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树立科学的小学教育观念;三是认真实施新课程;四是加强思政课建设;五是加强科学教育;六是深化读书行动;七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八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要切实办好办强基础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让每名学生都能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董奇 董奇在讲话中表示,实现育人方式变革必须科学理解儿童脑智发育规律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学习、五育并举、综合实践等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效学习和优势潜能发展,最终实现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渝生 王渝生在讲话中表示,教育是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育的规律办事,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活动中培育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国家督学、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李烈 李烈在讲话中表示,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改革的要求,站在教育的专业角度,思考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综合小学教育的实践特点和基本属性。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在讲话中表示,教育者应该让学生看到自身生生不息的能力,要在“以健全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生生不息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鲍传友在讲话中表示,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需要认识四个困境、界定好两个主体权责、强化三个意识和完善四个机制。 23日下午,4个平行分会场分别在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成都墨池书院小学、成都金苹果公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举行。大会围绕“学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创新与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4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表示,本次年会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内容方面也很充实,既有政策引领,也有学理思考,既有现实推进,又有案例分享,拥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良好有效的互动交流,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在讲话中表示,两天的年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充分感受到了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活力和无限潜力,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可喜成绩。下一步,我们将同成都高新区在校地合作、卓越校长与教师培养、脑智与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成都高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办,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承办。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是全国小学教育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学术性最强的学术年会之一,过往5届会议分别在北京、天津、杭州、长沙、广州举办,对推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
-
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2023-10-29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学创新——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在京举行会议现场 10月27日至28日,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举行。本届年会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承办,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经纶中学协办。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郑富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肖汶出席。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研训部门、校长及教师代表3500余人次现场参会,围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学创新”这一主题,探索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路径,共话基础教育新未来。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郑富芝 郑富芝在讲话中强调,聚焦教师教学创新,一要看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二要看课改先进理念,关注每个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三要看技术对教育影响,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应用,塑造中国基础教育新优势;四要看学生学习特点,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适应新环境新变化。他表示,中国教育学会是我国教育领域成立最早的学术组织,在学术平台、专家资源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学会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引领一线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希望通过本次年会,进行广泛的分享和深入的研讨,凝聚更多共识,推出更多典型;希望广大教师都能以教育家为榜样,内化教育家精神,外化教育家行动,持续推动教学创新,用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用创新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用创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黄小华 黄小华在致辞中指出,要认真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理顺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施路径上,要着力提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强化教育情怀、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新时代名师名家的培养,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助力教师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条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委主任 李奕 李奕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教育强国这一时代使命,如何抓牢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教师。朝阳区作为首都的教育大区,近年来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学创新,进行了区域改革实践,贡献了朝阳智慧和朝阳经验。首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要一体化推进和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构建更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实践生态,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杨蓓蓓 杨蓓蓓在欢迎致辞中表示,重教爱教是朝阳区一直以来的文化基因。朝阳区持续实施五轮“双名工程”,建设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教师队伍,朝阳区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教育大区向有朝阳特色的教育强区坚强迈进。未来,朝阳区将举全区之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为首都教育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朝阳力量。顾明远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聚焦“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教师成长”作报告。他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强教必先强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成长,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终身学习观和系统培养观;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要身体力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排左起:王定华、谢维和二排左起:肖 汶、刘雪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肖汶、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刘雪梅分别围绕新时代中小学校长核心素养及其创新发展、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支持教师教学创新的区域实践及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成长等内容作精彩主旨报告。 28日下午,三场分会场平行进行。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瑾瑜、陈珍国、邵志豪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研训、学校管理、教师主体等话题作专题报告,进行实践引领。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10个学科的26名教学名师,围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贯通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课堂教学与交流。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科贯通教学课例的展示,引领教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培养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 年会为期一天半,旨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同搭建全国性的教师创新发展研讨交流学术平台,组织全国基础教育名家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示范,更好展现一线中小学老师的生动面貌,助力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
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年会暨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在成都举办 2023-10-25
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年会暨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在成都举办会议现场 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加强教学研究交流,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师专业化发展,10月20日至23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在成都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余孝其,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理事长彭前程,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鹏,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全国各省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物理教研员,会刊负责人,高师院校教师代表,以及参加展示交流和观摩的中学物理教师代表现场参加活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副理事长陶洪主持会议。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余孝其 余孝其在讲话中指出,物理学关乎万物之理,科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做优做强物理学。首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态度,涵养科学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其次,要不断深化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科学探究,强调真实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不断提升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最后,要充分发挥学会平台的枢纽作用。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和国家新型教育智库,将积极引导基层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基础教育改革等重大使命。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理事长 彭前程 彭前程在讲话中表示,要想做好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工作,在学科方面,要分析和理解核心素养中必备品德的关键能力,在物理学科方面,要落实好科学本质的品格。如何开展好科学教育教学,他提出三个要点:一是关注创设情景提出的问题,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要唤醒学生的认知,重新建构新知识;二是注意聚焦问题,展开探究,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聚焦和研究问题再开展判断;三是注意巩固应用、迁移创新,经过学生的探究后将得出初步结论和新认知,但需要注意新情景的运用。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 沈鹏 沈鹏在致辞中表示,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物理学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书记 胡霞 胡霞在致辞中表示,成都市树德中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着“忠勇勤”的校箴,持守教育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保持和时代的良性互动。本次会议邀请专家齐聚树德,共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物理教学,研讨课程育人价值,展示贯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新样态,这将引领推动中学物理课堂变革,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注入新的能量。 为何将会议主题定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物理教学?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此外,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师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物理教学,基于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物理教学应具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教学评价应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王青 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物理系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青以“用费曼学习法和初一学生一起学费曼”为主题,分享了《费曼物理阅读课程》的教学经验,他用鲜活的课堂实录展现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讨论、总结评价等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本次活动由理事会议、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展示交流、中学物理实验创新展示交流、中学物理教学论文交流、趣味物理实验展示等多个环节组成,涵盖了会议研讨、实验创新等相关内容,凸显物理知识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其中,教学创新展示交流活动主要突出问题情境创设、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物理知识及观念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等;趣味物理实验展示环节邀请了浙江义乌义亭中学、重庆市巴川中学校、重庆育才中学、成都树德中学等中学知名物理学者或教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科学节目展示。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承办,《物理教师》杂志社、《中学物理》杂志社、上海东方教具有限公司协办。
-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 2023-10-20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 开幕式现场 10月11至14日,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斌,人民教育出版社常务副书记郑旺全,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主任李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郭小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历史专委会主任叶小兵,读者出版集团教材中心副总经理胡永波,兰州新区舟曲中学副校长蔺晨阳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研工作者、一线教师等1000余人参加学术年会,共话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年会以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现场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许斌 许斌在讲话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单元教学、大概念、跨学科主题等新理念要通过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去检验,因此今年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主要围绕优秀历史教师应具备学科认知、学情认识和对自身的了解三个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他表示,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服务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共同提高的重要平台,希望大家共同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为新时代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人民教育出版社常务副书记 郑旺全 郑旺全在讲话中表示,中学历史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国家将历史教材作为统编三科教材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育在铸魂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教、学、评及教育数字化等都将迎来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需要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历史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塑造一代人国家历史记忆的重任,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表示,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为推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博物馆原馆长 郭小凌 开幕式上,郭小凌以“文明互鉴:华夏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为题作学术报告。他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从华夏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由来及异同系统,阐释了两种不同文明的共通性和差异,展示了华夏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交相辉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历史专委会主任 叶小兵 叶小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索”为题作学术报告。他围绕历史新课标,通过课例讲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阐述历史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科融合性。 本次年会设置五场分论坛,即名师论坛“‘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守正与创新”、学业评价论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教研员论坛“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青年教师论坛“青年教师的阶梯成长之路”、数字化论坛“数字资源支持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四川、贵州、新疆等地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分享了实践经验和思考。分论坛现场 在初中现场展示课会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教师梁湾和天津市耀华中学教师杜慧敏,分别作了《兰州一中校史策展弘毅展厅——在身边发现历史》《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展示课。在高中现场展示课会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教师王雪、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杨睿、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教师杨扬,分别作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展示课。参会代表一致认为,现场展示课突出了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是对新课改的有益探索。 初中展示课现场高中展示课现场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区舟曲中学协办。年会旨在促进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探索中学历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开阔学科视野,进一步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