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236)
- 发展规划
- 学会规章
- 学会领导
- 大事记
- 学会刊物
- 科普活动
- 公益活动
- 中国教育学刊
- 学会动态
- 学会通知
- 获奖名单
- 中国基础教育
- 中小学数学
- 学术活动
- 机构列表
- 机构活动
- 实验区列表
- 实验区活动
- 单位会员活动
- 微视频征集
- 学会宣传片
- 项目宣传片
- 历届理事会名单
- 机构通知
- 电子期刊
- 论文交流
- 直播
- 视频
- 中国教育学刊
- 未来教育家
- 省市教育学会
- 学校(幼儿园)
- 其它教育团体
- 学术公报
- 独立自主型 (3)
- 紧密合作型 (2)
- 小学版
- 初中版
- 高中版
- 学会公示
- 学会声明
- 通知公告 (95)
- 专家声音
- 学会观点 (7)
- 要闻聚焦 (4)
- 动态新闻 (19)
- 现场照片
-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
-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3)
-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
-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4)
- 家庭教育专题
- 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暨40周年纪念会 (1)
- 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年会 (1)
- 抗·疫情
- 优秀在线教学 (1)
- 领航计划 (12)
- 政策精神 (50)
- 党建引领 (21)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3)
- 单位会员品牌活动
- 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6)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届学术年会 (1)
- 学会活动 (1)
-
上海市金山区艺术教育实验区 2019-12-24
上海市金山区艺术教育实验区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学会与在艺术教育方面有较好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上海市金山区合作,把建设国家教育政策先行先试实验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模式推广实验区作为重要目标,探索并总结区域艺术教育的成功模式,推进美育教学、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强区。 该实验区的工作重点为凝练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共性范本和特色案例,探索总结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金山区的优势特色与教育实际,研制形成金山区美育教育工作规划,构建美育与劳育、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文化、乡村传统艺术育人等多主题融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
延吉市教育改革实验区 2017-11-15
延吉市教育改革实验区 实验主题:融合与共生:民族教育的现代化探索 一、实验的主要内容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与需要,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国民族教育迎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其发展速度从总体上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针对这种形势,2002年7月7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新时期民族教育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鲜明地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的目标。 该实验旨在落实民族政策,探索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创新之路。以融合教育为核心理念,充分挖掘延吉市朝鲜族独有的课程资源(包括艺术、体育、文化传统、礼仪、社会风俗、饮食等),将区域课程/学校课程开发作为载体,构建与实施延吉民族教育课程体系。此外,以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保障机制,生态式的探索延吉教育现代化的特色道路。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一,融合教育内涵的深度挖掘。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有其特定的文化元素,也都面临新文化语境下的发展困境。如何对待自身文化,实现新文化格局之下自身的文化身份重构即由传统走向现代,是民族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即是针对延吉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民族教育不仅要倡导一种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珍视与自豪感,同时还要倡导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融合共生视域下,关注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面临文化选择时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强调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新发展,而不是无条件的保留与不变。落实在延吉市的教育实践中,即需要我们对融合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进而促进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互相认同,为这一理念的落实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二,民族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既要接受国家课程的宏观导向,同时还要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情况复杂,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承形式多样,国家很难出台统一的教材和标准,这就需要依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实现。因此,实现民族教育的深入发展,最关键的抓手就是要靠民族优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将教育主流化和在地化课程资源的整合,深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养为根本目标。延吉市作为朝鲜族主要的聚居地,已经有良好的教育发展积淀和传统,为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民族特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能够将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互补共生,给当地民族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民族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能够使朝汉学校实现课程共享,推动社会的民族和谐与整体进步,更从根本上提升全市的育人质量。 其三,以第三方评价机制保障融合共生的民族教育发展。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鉴定、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作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随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评价开始呼唤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质量。这不意味着自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不再起作用,而是更加关注第三方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