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改革实验区

海淀区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改实验区

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IMG_0221_副本.jpg


  2017年9月27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海淀)教育改革实验区启动会隆重召开。来自全区中小学及实验学校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委屠永永副主任主持。


  这次会议既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启动会,也是“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研究”的项目开题会。中国教育学会谢维和副会长和海淀教委陆云泉主任为海淀实验区揭牌。


IMG_0203.JPG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范胜武校长作为“十二五”基础教育国际化优秀成果获奖代表,介绍了本校在国际课程本土化研究方面取得的经验,给每个与会者带来启发。作为“十三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实验学校代表,中法实验学校孙继刚校长感谢海淀区教委为各项目校搭建的这一平台,并介绍了学校参与这个项目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作了题为《持续提升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能力》的报告,回顾总结了“十二五”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研究取得的经验。海淀区自2012年3月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区, 组织了55所实验学校,开展持续5年的“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验研究,成绩斐然。海淀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上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提升了师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开发与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并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二引入了国际先进课程,促进了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三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多途径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四开展了国际教育改革合作项目实践,引入了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拓展了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协同推进模式;五整合了区域国际教育资源,总结了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成果,编辑出版《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一书,结题成果在“第七届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暨2016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传播推广。


  关于即将开启的“十三五”实验研究,吴院长介绍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背景,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推动教育开放、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规划》也提出了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制定了九大工作任务,为“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践指南。


  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将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与海淀有机结合,发挥海淀教育的优势、特色,提升海淀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坚持海淀教育文化自信,引进与输出并举,坚持双向、平等交流,讲好海淀故事,向世界展示海淀教育经验成果。持续开展“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活动,就是要互相了解,搭建把海淀的教育故事讲给世界、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教育故事让海淀教育人能够聆听的平台,在对话中共同发展与进步,提升海淀教育品质。


  项目实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教育国际化品质为目标,着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文化与国家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球责任感和创新能力,21世纪国际理解力、国际适应力和国际领导力的下一代人才,进一步增强海淀教育国际影响力。项目的预期成果是:继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范围,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立完成海淀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汉语推广基地和学生交流基地;形成完善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体系和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框架体系,形成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策略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作为专家点评,她认为:海淀教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国际化程度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海淀区在“十三五”应该推出一到三张名片,这种名片是产品,是质量,是必须来海淀取经的牌子。谈多元文化国际化,希望到了“十三五”,把一个典型的北京海淀展现给世界,希望给世界也创造一个窗口,我们城市和乡村的孩子都可以走进世界,可以走到国际世界的前沿,具有国际理解能力,都可以交流。“十三五”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空间要大的多,我们时刻保持中国人谦虚谨慎、兼收并蓄的心态,招四方客,固文化的本。


  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也表示:从教育角度,我们忙忙碌碌花了很多资源做研究,一定要落在人才培养方面,落在让学生受益方面,让教育对象从国际化的努力当中,成长成为我们过去封闭性的、比较单一的教育所不一样的素质,就像“十二五”学生调查取得的可喜成果一样,希望我们牢牢把握住学生学习,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真正让这个项目扎扎实实落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上。同时我们应牢固自己的文化根基,坚持文化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校园,让更多国外的孩子来我们这里学习交流,用传统文化撑起我们与国际“对话与交流”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教育学会谢维和副会长在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个体性发展价值、社会性交往价值、世界性生存价值。交流旨在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彼此间的理解成为可能。在交流合作过程中进行教育定位,寻求教育差异的内在原因,探索不同文化教育形态之间的共同点、联系点和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生长点,在对共通性和协调性的教育文化中达到真正理解与超越。谢副会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项目提三点希望,第一个希望:明确立足点,为海淀孩子们的发展创建平台;第二个希望:认清基本国情,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的教育智慧和中国的教育方案;第三个希望:在国际化、国际开放、国际合作项目中,明确自身定位,进行有效交流,拿出中国人的东西。


  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发表讲话,对各位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也为项目的实验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具体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