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朝阳实验区教研能力提升项目专题研修在杭州举行
3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朝阳实验区教研能力提升项目专题研修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师发展学院的44位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访学研修。
罗 滨
17日上午,举行了开班仪式。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朝阳实验区建设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4+1+N”合作内容是基于朝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而开展的合作。“教研能力提升项目”是面向朝阳区教研员和培训教师的专项研修项目,旨在涵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研能力。她希望,学员在未来三年专注学习、深化研究、创新实践,形成“5+1”个学习成果,为朝阳教育高位再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
闵 慧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慧代表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对学会给予朝阳实验区的大力支持和对研修项目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同时对参训老师提出期待和要求。她指出,教研要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要锚定发展方向,实现从“学习者向思考者、观察者到实践者、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希望大家专注学习、沉浸体验、共同研讨,做好转化提升。
高淑英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教改实验部副主任高淑英解读《中国教育学会朝阳实验区教研能力提升项目方案》,介绍了此次访学研修方案。项目坚持标准导向、研究导向、实践导向和成果导向,聚焦朝阳实验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协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研训教师队伍。此次研修围绕“教师研修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的研修课程,充分体现了“前沿理念+沉浸体验+共创研讨+实践转化”的课程特色。
杨从立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部副主任杨从立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结合工作实践表达了学员参加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他表示,要以空杯心态“问计、问道、问策”,进一步挖掘教研深度、激发内生动力、提高队伍锐度。
主旨报告
开班式后,罗滨副秘书长作“新时代区域教研转型的整体设计与行动”的主旨报告。她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新要求、教研机构专业服务供给再思考、教研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新行动三个方面,阐释区域教研转型的整体思考与行动策略。她强调,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做好教研工作提出新要求,需要深化研究,适应教研定位转型、教研目标转型、教研内容转型、教研方式转型带来的新变化,研训教师要主动思考并洞察教研提质的着力点,注重积累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科教学能力、指导学习能力、学习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链接资源能力、数字技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洞察教师成长专业需求,创新教研服务专业供给,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蓝图转化为学校高质量育人行动。
专题讲座
何东涛
17日下午,学员走进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参观访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书记、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何东涛作“构建服务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教研‘三维’体系”的专题讲座。她表示,要紧跟时代步伐,丰富教研工作内容;锚定重点任务,健全教研工作机制;紧贴需求导向,转变教研工作方式;“重心向下”服务师生,做到“人人时时处处”开展教学研究。
喻伯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喻伯军作“网络研修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他表示,教研员要注重提高学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尤其要做好教研团队建设,注重发展层次和梯队建设,积极培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他以网络研修共同体建设为例,诠释了信念与坚守的力量,展示了达观豁朗的生活态度和求乎其上的工匠精神。
参与式工作坊
17日晚上,高淑英副主任通过参与式工作坊的方式引导学员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老师们积极投入,认真阅读、深入研讨、凝聚智慧、共创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的理解。
专题讲座
滕春友
18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滕春友作“课程改革与教研素养”的专题讲座。他表示,在教研转型和创新中要关注三个变化、把握三个维度、做到六个转变。他提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素养,对研训教师正确理解国家教育政策、准确把握课程方案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炼教育教学成果等具有重要作用。
朱 可
18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朝阳实验区专家、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原主任、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朱可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研支撑作用”的专题讲座。他表示,教研工作者要坚守初心,直面教育实践中的压力和挑战,在破解教育难题、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他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从矫正认知偏差、精准研究问题、积极创新教研方式三方面阐释了发挥教研支撑作用的具体策略。
斯苗儿
19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斯苗儿作“现场改课:助力教师把课上好的教研范式研究”的专题讲座。她表示,课堂要坚持学生立场、教研要坚持教师立场,从确立“学生立场”的好课导向、拟定“三段十步”的教研路径、组建“混搭”教研共同体、建立全员全程全面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现场改课的具体策略,为多数人上好多数课助力。
沈启正
20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朝阳实验区专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评价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沈启正作“教育教学科研项目选题、构筑、凝练”的专题讲座。他分享了自身总结教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他表示,“实干”是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过程要做到选题务实有特色、构建体系有理念、实施环节有亮点、各项成效有印证。
访学研修
本次研修安排了两所学校访学活动。19日上午,学员们走进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参观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听取项目化学习研究课,聆听书记章振乐的“新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讲座,切身感受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
章振乐
20日下午,学员们走进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参观学校的校史馆,聆听书记唐新红作“普通高中‘双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在感受学校浓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学校在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唐新红
共创式工作坊
21日上午,高淑英副主任组织第二次工作坊研讨,旨在回顾一周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与体会,推动学习成果转化落地。学员们主动分享学习体会,积极思考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法,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学习成果汇报
在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六个小组的学员代表依次交流了学习收获和体会。朱可在点评指导中充分肯定大家的分享和学习成效,提出教研要做到“三悟”,思考理念如何落地,教研如何有效,质量如何提高。做到快乐教研,快乐生活。
研修最后,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院长谢鹃作研修总结。她表示,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精心筹划、高质量实施项目方案和研修课程,感谢朝阳区教工委、教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她期望,学员们持续提升学习力、驱动力、研究力、协同力、指导力,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教研能力的实际行动。
本次研修围绕“教师研修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的主题,深入探索教研能力提升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教研员和师训教师纷纷表示,本次研修课程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形式多样,通过1个主旨报告、6个专题讲座、3次访学研修、2场工作坊研讨交流,汲取到了进步的力量,今后将更加注重涵养教育情怀,学习教育政策,积极引领教师扎根课堂,探索教学改革策略,为朝阳强区建设贡献力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