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杂志社


顶天立地 理实相生

——中国教育学会召开《中国基础教育》创刊一周年座谈会




会议全景_800.png

会议现场


  9月11日,中国教育学会在北京召开“顶天立地、理实相生——《中国基础教育》创刊一周年座谈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部分副会长、各分支机构负责人及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杂志总编辑翟博作创刊报告。与会领导、专家、校长和教师代表们对《中国基础教育》创刊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当前教育工作实际和期刊发展定位,为《中国基础教育》下一步的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殷切期望。


“杂志正在成为一本权威性高、专业性强、高端接地气的高品质期刊”


1M6A0731_朱之文-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


  朱之文充分肯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杂志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他在讲话中谈到,杂志目前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办刊队伍,刊发了一批有分量的文章,在全国基础教育战线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在成为一本权威、专业、高端、接地气的高品质期刊。他要求杂志今后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正确方向,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尤其要严把意识形态关,确保在大是大非上不出任何差错。二是牢牢把握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发出权威声音;密切关注基层实践,注重刊发反映各地各校典型做法和经验文章,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三是创新办刊思路,发挥好学会优势,把学会的专家资源、平台资源利用好,将学会事业发展与办刊工作联动,形成合力。四是面向基层一线,发现挖掘更多的典型学校、典型人物、典型案例。五是持续扩大影响,在不断提高文章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在发行等方面下功夫。六是完善内部机制,围绕新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强内部建设,尤其是在责任落实、工作协同、绩效考核、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


“努力将杂志办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风向标”


1M6A0515-翟博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杂志总编辑,翟博


  翟博围绕栏目设置、内容建设、出版发行等方面作创刊一周年工作汇报。翟博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始终紧密围绕当前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搭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媒体平台,为引领推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思想引领、理论指导、智库咨询、实践推动作用。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杂志共出版13期,发表284篇文章。丘成桐、钟南山、潘云鹤、施一公、张景中等院士,顾明远、于漪、朱永新等名家大咖云集论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师工作司、教材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等各司局领导亲自撰稿。杂志先后对18个省域市域、40多所名校经验和普通学校办学成果进行立体展示,连续刊发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成果,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他表示,要努力将《中国基础教育》办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风向标,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杂志为引领推动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1M6A0526-田祖荫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


  田祖荫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办刊,是一本导向正确、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权威专业、管用实用、广受欢迎的好杂志,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为引领推动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领军期刊,《中国基础教育》可以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其一,紧扣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推动教育战线把教育强国建设共同谋划好、实施好、见成效。其二,紧扣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进行研讨和探究。其三,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多到基层一线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中国基础教育》要引领基础教育新发展”


1M6A0541-任友群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


  任友群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及时捕捉改革动向、深度聚焦教育热点难点,推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课程·新课标·新进展”“教育强国建设”“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选题,发表了一批权威专家学者文章,提炼并刊出了大量区域、学校层面优秀经验案例,在业界树立了良好口碑。他指出,在杂志以后的工作中,一要做好政策宣传与解读,引领基础教育新发展,做国家声音的可靠传递者;二要聚焦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关键领域,策划重大选题、挖掘典型经验、推出深度报道;三要用好学会的资源优势和平台力量,扎根鲜活教育实践、切实服务基层需要。


“杂志要回应我国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理论渴求和实践呼唤”


1M6A0543-翟振元_400.jp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


  瞿振元作了题为“汇聚智慧 凝聚力量 助力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言。他表示,《中国基础教育》体现了突出的专业性,通过深入报道和研究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教育决策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他提出,未来,杂志要从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互动性、提供个性化内容,并不断拓宽读者群;要强化思想观念的突破、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实践的创新,以中国话语吸收人类最新文明成果,回应我国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理论渴求和实践呼唤,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助力加快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杂志要把基层的创新实践、创新观点理论化并予以弘扬”


微信图片_20230913175500_王定华-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王定华表达了五点感受:第一,开局良好,不负众望。杂志创办一年以来,立足业界、顶天立地、理实相生、影响较大、赢得认可。第二,国家层面,普遍关切。杂志要敢于树立典型、培育典型、甄别典型、推广典型,让典型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到星罗棋布,到引导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第三,适度聚焦,突出重点。杂志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助力学校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第四,紧盯基层,达济天下。杂志要把基层的创新实践、好的经验、有创新性的观点理论化并予以弘扬,把中国好的做法向外推介。第五,读者友好,行稳致远。面向未来,继往开来,杂志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内容更加丰富,文风更加朴实,样态更加立体,学会对杂志要更加支持。


“应对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文件进行深入解读”


1M6A0553-杨江林_400.jpg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杨江林


  杨江林表示,《中国基础教育》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撑。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明确了基础教育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其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这也为办刊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希望杂志在以下三个方面多用力:一是组织权威专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要文件进行深入阐释、解读;二是对国际国内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理论或实践成果进行更专业报道;三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宣传和推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杂志在教师心中就是一所大学校,就是一本教科书”


1M6A0564-杨瑞清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


  杨瑞清谈到,《中国基础教育》这本杂志在教师的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在乡村教师的心目中就是一所大学校,就是一本教科书。越是基层的学校越要跟教育政策、前沿的教育理论相呼应。结合个人体会,他认为杂志的办刊理念“顶天立地”中的“天”主要指教育政策,对此杂志要做好解读工作,传导好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地”指基层学校的探索实践,杂志要聚焦在“实验”两个字上做文章,引导好自下而上的教育实验,教育改革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推进和自下而上的微观实践探索两条路径。


“希望杂志能凝练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方向的新范式”

1M6A0565-李晓辉_400.jpg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


  李晓辉谈到,他把《中国基础教育》当作一个权威杂志来看,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权威杂志来看。他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聚集了全国基础教育领域高水平专家,快速、及时、权威、深度地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对一线校长教师确实有用。他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增强杂志的权威性、引领性、参与性,特别是凝练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方向的新范式,努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增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激发教师的动力和活力。


“杂志应纵深式地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


1M6A0614-窦桂梅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集团总校长,窦桂梅


  窦桂梅结合个人体会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具有时代风向标的指引作用,影响全国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改革,把握住了基础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她建议,杂志应该避免同质性问题,强化栏目设置的特色性和连续性,纵深式地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增强在中国经典案例、中国原创思想方面的贡献,敢于对栏目进行结构化变革,敢于突破固有的呈现形式,建立有《中国基础教育》特色的期刊表达方式。


“杂志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建设,增加互动的空间”


1M6A0669-于萍_400.jpg

北京小学党委书记,于萍


  于萍对《中国基础教育》有四个方面的突出印象:第一,可读。期刊内容贴近读者,作者水平高、编辑水平高、设计水平高,一线教师能够“读得懂”。第二,促思。选题非常注重聚焦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政治站位高,实践指导性强。第三,能学。让实践者既知道“是什么”、理解“为什么”,还能够明确“怎么做”。第四,好用。她建议继续加强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建设,增加互动的空间,让期刊更好地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助力。


“杂志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特色、中国传统”


1M6A0686-高宝立_400.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教育研究》杂志原主编,高宝立


  高宝立谈到,《中国基础教育》做到了三个“高”、三个“大”,即高站位、高起点、高追求,大格局、大手笔、大规划。处理好了政策语言、学术语言、大众语言、媒体语言的关系,处理好了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的关系,处理好了宏观、微观、中观的关系。他建议进一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增强期刊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强化对教学领域的关注和对一线教师的引领、指导;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扩大国际影响力。


“杂志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微信图片_20230913175517_张学文-400.jpg

《新华文摘》杂志编审,张学文


  张学文结合全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谈到《中国基础教育》承载的功能,分析了期刊评价方式的变革。结合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他认为:一是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挖掘海量选题,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二是编辑出版队伍要苦练内功,增强“四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三是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四是要加快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五是加强学术期刊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杂志应扩大读者群、创新办刊模式,加强对基础教育提供服务的能力”


1M6A0706-宣小红_400.jpg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委员、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宣小红


  宣小红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对解决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理论与实践、专业化和多元化、同位和错位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她建议,应该进一步扩大读者群、优化栏目设置、创新办刊模式。要从数字化转型、新媒体建设等方面来弥补传统期刊互动性不足的问题。期刊不仅是期刊,还应该是平台,要加强对基础教育提供服务的能力。


“建设教育强国,《中国基础教育》杂志使命在肩”


1M6A0518-杨银付_40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


  杨银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凝聚了教育部党组、中国教育学会、社会各界的殷切期待,被赋予助推引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崇高使命。创刊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按照朱之文会长提出的“坚守初心、引领方向,顶天立地、理实相生,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刊宗旨勠力前行,正在成为一本权威、专业、高端、接地气的高品质期刊,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高水平、富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刊物品牌,正在努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风向标。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中国基础教育》杂志使命在肩。让我们携手共进,助力《中国基础教育》在新的征程中,办出风格,办出水平,办出更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