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葛军:坚定不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ZYE_7777_葛军_600.jpg

葛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一直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耕耘探索。2019年,成为首批立项建设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2020年,又成为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执行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要求,因时因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想就此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担当普通高中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人才是强国的根本,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担当责任,守好、用好、建好这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重要阵地,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做好关系长远的奠基工作。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7年起,江苏省在中小学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成为全省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我们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学校德育课程的重构,形成了一套6大类、18种品格指向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校德育课程设计的核心价值与战略主题。我们立足“大思政”建设要求,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探究活动。我们专门建立“青春文化”研究中心,系统整合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次的德育学科活动,开展具有特色的青春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02.jpg


  (二)弘扬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江苏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提高办学品质,凝练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长期以来,我校始终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遵循“诚·朴·雄·伟”的校风,致力于培养“责任有担当、人文素养厚、科学理性强、创新意识浓”的社会中坚,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嚼得菜根”不仅仅指能吃苦,还意味着拥有刨根问底的实验探索精神和谦逊低调的品质;“做得大事”则意味着具有大志向、大德、大爱、大情怀,具有领导力、创造力,胸怀天下脚踏实地。面对新时代育人改革要求,我们主动把握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变化趋势,以八字校训为核心,演绎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党的二十大以后,我们又意识到必须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之路的信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锐意实验,增强我校传承百年的内在基因和自发动力。


  (三)探索因材施教实现形式。“生者,为学卓越”,这是我校永恒不变的教育态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分类选修课程,到21世纪初直至当下的“课程群”和“课程超市”,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我们一贯坚持“因材施教”,并将其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探索班级授课制下的因材施教体系,期待每个孩子在学校健康生长、各自卓越。在“分层推进、差异发展,多向贯通、多元融合”的原则下,基于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能力、爱好倾向等因素,学校积极推进分层教学,致力于构建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成长的舞台,各自努力,各有成就。我们的评价和发展通道不是单一的分数论,而是多元多向,这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保障。我们近年来推行的新课改,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我们期待每个孩子在学校健康生长,各自卓越,落实到每天的学习生活状态,就是“让每个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二、秉持锐意实验精神,探索新的育人之道


  南京师大附中创办于1902年,前身为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曾七迁校址、十易校名,于1984年定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之初,张之洞提出“研究教育之理,讲求教授之法”。“锐意实验”是百年附中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彰显的是求真的本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体现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需要。近年来,我们以超乎寻常的思维、摆脱窠臼的行动,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五育”并举,培植出由“五育因子”融合一起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肥沃土壤,建立起能够让学生人人全面而卓越的教育教学生长系统,进而实现育人方式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在南师附中的多年实践中,我们始终以“锐意实验”的精神,对经验敢于怀疑和否定,对未知之谜敢于设想和实验,在破和立、新和旧、内和外的错综复杂关系中以敢为善为、继承创新,积极推进建设综合化的教与学新形态,努力探求一条独具特色、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育人之道。


  (一)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更多终身学习者。时代抛弃你,不会说一声再见。终身学习,才是一个人始终紧跟时代、朝气蓬勃、洋溢自信的金钥匙。过早地走上专科培养的道路,只会让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局限,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在高中阶段突破分科限制,让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文理综合的背景和视野。2014年起,学校从学生学习进程的原点——阅读出发,提出“全科阅读”理念,即人人须进行各学科、各领域的阅读与写作,制定了《全科阅读实施手册》。将“人文阅读”发展为“全科阅读”,变化的不仅仅是两个字,更是我们对阅读价值的一种高度的认同,是对全面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附中界定。同时,江苏省一直大力促进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以课程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课程的丰富性,近年来,我校也努力建设了多个融合性的课程基地,有效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指向人文综合的“走近鲁迅”课程基地、指向理科综合与理性思考的“系统思考”课程基地、指向人文艺术创造表达的教育剧场、指向科创前沿的人工智能课程基地、指向数字技术应用的E学习等。并且为了更有效推进这些基地与课程的建设,同时培养具有高阶思维水平的教师队伍,成立了多个横向教研组,自愿加入,互相学习,自主合作,共建融合课程,协同创新教学,共引学生攀高峰。近年来,南师附中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积极构建“核心课堂”与“泛在课堂”(即无边界、无差别的课堂)的一体化学习新范式;在不占用课时的前提下,创设无边界E学习角,让学生时时处处可学、可存储、可交流,形成师生、生生无差异的学习共同体和学生成就自觉表达的时空系统,促进学生在“泛在”学习场域的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


003.png


  (二)打破有形围墙,培养更多未来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怎样适应?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高中校园正受到社会整个大的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浸润和深刻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学校的有形围墙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而我们思想上的围墙也应当尽快打破,因为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拥有未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生长活力的、生生不息的、充分调动可用资源、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生态动力系统。为此,南师附中着力营造学校、家庭、行业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助力,融合国际先进理念的教育环境。为让学生浸润在国防教育、纪律教育、品格教育、军事科技教育等环境之中,2015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成为全国16所之一的空军青少年航空基地校,主动实验,整合了学校已有的相关课程,形成了南师附中特有的高品质少航校课程,为培养我国国防事业拔尖人才做贡献。我们还积极支持附中学子参加“两大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和“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计划”,让高中学生获得从项目选题、科学实验、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全过程的科研经历,帮助中学生树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志向,提升运用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附中每年都有近五十位同学入选上述计划。种种课程,培养和造就更多敢于想象、敢于尝试的未来创造者。


  (三)打破传统模式,培养更多时代领跑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法无定则,水无常形。对于每一个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成功也没有固定的、从一而终的模式,只要他们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赛道,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冠军。实践中,我们始终把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搭建充分成长空间,鼓励学生去尝试每一种可能,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兴趣所在和钻研方向。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必修与选修相融通,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与理科课程免修制相结合,每学期80多门选修课、60多个学生社团,形成了公民素质养成、思维品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国标课程重在基础性,校本选修课和社团重在选择性和人文科技性,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成长。从2014年起,尝试打通分科界限和年段界限,实现理科课程重构;尝试打通高中-高校科研培养界限,积极激励学生参与各类卓越计划、“少年班”计划,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进行一体化培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共同创设一套适合创新潜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的“科学菁英班”课程,旨在培养以高水平人文素养为基础的拔尖创新苗子。在成长通道上,学校还针对竞赛、高考、强基与综评这三个板块,通过多种组织形态给予充分保障,让每个学生都能针对自身的特点寻找到自己成长为英才的方向与路径,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信自强自立,成为独一无二的闪闪发光的自己。近年来,我校辩论队多次蝉联全国辩论赛冠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人数连续10年位居江苏前列,近几年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4枚,2022年徐国玮、杨明轩同学获得第5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总成绩分列全球第一、第二。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以来,江苏一直紧跟新时代步伐,全面提升实施水平,始终坚定走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而我们南师附中也在不断努力探索,坚毅地走在江苏教育改革的前列。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任务,南师附中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不断创新、持续优化,推进项目式学习、融通式教育,坚定地引导学生构建由“品格、阅读、思考、探究、实践、逻辑、写作、评估”这八个活力因子相互作用而具创新活力的、高品质的自生长系统,以期破除传统教育短板,实现人的全面而卓越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着力于开展五大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004.png


  (一)开展菁英文化行动,改观学子精神状态。基于我校的生源状态,我们定位于“面向群体、菁英教育”,努力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厚实的底子。“菁”指生命力旺盛,草色青青,意蕴附中学子的可持续发展;“英”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指具备核心素养的附中学子的卓越成长。举例而言,在附中,我们科学地制定了“活力青春”南师附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了“青春文化校园生活行动计划”,紧抓“青春”“文化”两个关键主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关注树立理想信念、洋溢蓬勃活力、展现创造能力以及分享生命乐趣等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全员体格计划、打造精品社团以及学生艺体活动等,营造活力校园环境。附中校友巴金曾说,“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健康明亮、在于激扬进取,在于自我完善、在于自主建构,在于思想的深刻、在于精神的高贵。正是这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进取精神,让附中穿越几经迭代的教育时空却依旧生机盎然。


 005.png


  (二)开展全员阅读行动,改善校园文化氛围。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青少年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单一性、浅表化等问题,我校以构建全员阅读行动的方式来解决校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我校“全科阅读”项目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全科阅读体系由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综合类六大类组成,学生的阅读必须每一大类都涉及,对于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每一类至少需要涉猎一门学科。我们编印了《推荐阅读书目》,开发了线上阅读平台,线上平台让师生互动零距离,让“朗读者”能相互启发;荟萃学生成果的《全科阅读学生成果集》,让读者阅读中碰撞出的火花去点燃更多阅读者。基于新课程“素养进阶”思想开发出的全科阅读进阶体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主题,打造学科融合类阅读课程,通过着力于阅读过程的完整性、阅读视野的全面性、阅读思考的深入性,培养青少年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理性、技术实战、艺体素质的整体融通性生长。


006.png


  (三)创意学习共同体行动,改革学习环境与内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应该超越一般时空的限制。基于此,我校尝试重构教育内容,构建“和而不同”持续发展和不断改进的生态体系——“创意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主体性,鼓励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创想”“创作”“创造”。围绕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推进,我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创建了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依托工程创新基地、省级人工智能课程基地搭建STEM创客平台,重构学习空间,通过组建各学科微课教学设计小组,建设全景微课资源库及共享课堂;通过引进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网络精品课程,联通高校,丰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活动;通过整合教学目标,贯彻“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教学要求;通过突出项目学习,实现以素养为本的大任务、大主题单元设计,引导学生系统思考、深度学习。同时探索增值性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学校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乐于表现,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创意学习共同体”让师生在和合发展、开放畅通的学习体系里自由成长,高效提升。


007.png


  (四)开展高品质研学行动,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我校每年为新录取的高一新生提供精心打造的“科学盒子”线上课程。“科学盒子”是一款探究性学习教具集成包,每套盒子都有基于课程配套的线上课程和特制教具。学生4人一组,进入搭建完善的在线化学习平台,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完成课题探究。开学后学校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选、成果汇报,并制作成果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新了学生初中时惯用的“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的旧有学习模式,让学生以全新的心态、姿态进入高中学习。此后,还有历时两年的高中阶段校级研究性学习,以及学校积极组织院校联动的高层次研学,包含如“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计划”,近四年,在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顺利完成了31项科研课题,分组合作研究论文3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依托课程基地,参与中科协“英才计划”,在2019、2021、2022赛季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中均斩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在附中三年,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均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


  (五)开展思维化课堂行动,改进教学水平和效率。要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从原来偏重于知识的教学,以“碎片化”串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向注重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形态转变,即从“知识化”教学向“思维化”教学转变。附中教师的追求,是“学识立教,引领成长”,多年来,老师们不断探索教学范式,形成了高品质的生长教学动力系统。例如,我们常态化实施“让我们一起想”的教学行为,推行“低起点、小步子,引方法、勤反馈”的教学基本思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三一思考法”来实现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教学引导;继续深入推进引发师生高阶思维、高效学习的三个教学基本方式的运用,即运用“核心课堂式教学、遍历探究式教学、主题引领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008.png


  同时,我们完善三级校本教研制度,即常规性校本教研、提升性校本教研和引领性校本教研,在江苏省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下,我校以“学术型”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省级项目为抓手,实现“人人名师”的教师队伍培养目标。依托4个省市级课程基地,2个省级学科发展创新中心,4个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心,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校教师全面系统参与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让附中的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时代在变,时刻催发新命题,须臾即是千万里。教育之变,既是顺应时代之举,更应引领时代潮流,先想一步、先试一步、先行一步,“锐意实验”是附中的文化基因,我们理应以人的思想理念之新激发更多新碰撞、推动更多新融合、实现更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飞跃。我校1949届校友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今天的南师附中人也在努力做一粒教育的好种子,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勇于创新,踏实奋斗,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孜孜以求,力争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