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举办“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模式”讲座




  2022年4月27日,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办基础教育评价系列讲座,特邀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作“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模式”专题报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海南、四川等省市20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院长赵学勤主持。


  辛涛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背景,梳理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相关政策,阐析了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经典模式,并分享了开展基础教育评价的深刻思考。


  他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从注重规模进入到重视质量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等方面面临新挑战,迫切需要打造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


  关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他表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定期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测量与判断,利用评价结果了解并改进基础教育的活动。关于“教育质量”内涵有若干看法,一是该类教育具有高于普通教育的品质;二是教育达成教育目的目标的程度;三是达成己定标准或规范的特征;四是满足“顾客”明确或潜在需要的程度。他认为,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要素、多层面的,这需要我们建立起系统的教育质量观。


  关于基础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他表示,教育评价模式是指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思想或目的,选取若干评价方法与途径形成相对完整的组合与体系,可以为评价整体活动提供依据。常见的教育评价模式包括四种:目标达成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其他模式。


  他强调,我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把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作为杠杆,以撬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也在尽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此外,基础教育质量评价还需要着重思考以什么代表教育产出质量和核心素养的教育产出质量的问题。


  讲座最后,与会者就增值评价本土化、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等问题与辛涛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次讲座为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基础教育评价”系列讲座第一讲,后续将每月举办一期,共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