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新高考下的学业规划与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01_副本.jpg


  2018年8月11—1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组织、山东省教育学会承办的“新高考下的学业规划与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教师提升培训”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四川、山东、广东等10余省市的1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高考改革措施。即改变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引入多元录取机制。高考改革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选择权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调整教师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 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生活导师、人生导师,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一个合格的学涯规划与指导教师又该具备哪些维度的能力?本次培训邀请国家教育考试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上海市专职督学、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估特聘课程教学专家汪建华,原山东省教育局副局长、原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刚,托马斯国际(中国)COO、人才测评与成长教育专家王琳等专家,从人才评价与选拨政策解读、世界各国学涯规划经验分享、依托教育大数据的科学选择与规划技能传授几个方面,对教师们进行了系统培训。


  戴家干老师在培训中指出,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业数据,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性向、潜能、胜任力”模型,进而实现科学指导与规划。“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兴趣培养、人生规划、开设拓展性课程“,客观上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多维度素养。


  培训考核与培训调查结果显示,为期两天的时间里,教师们对新高考之下的选才观、自我认知、数据利用、志愿填报技巧等学涯规划基础知识普遍掌握较好,并期望能有更多系列、深入培训,帮助其长期、持续构建学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知识及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