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共研《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成功召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理解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文件的意义和价值、框架与内容,推进《指导标准》在各省、地(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使用,4月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教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上午为专家研讨,下午为分学科研讨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


001.jpg

图1  研讨会现场


  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王薇处长,《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教授,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指导标准》研制项目办负责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魏振水主任,《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合肥师范学院宋冬生教授,《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语文学科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化学学科组成员、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指导标准》研制数学学科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指导标准》研制化学学科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师研修中心主任余新教授,中国教研网执行副总编高勤丽,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王世东书记,《中国教师》杂志社编辑部谭苗苗主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校务会成员和来自北京市海淀区、通州区、朝阳区、丰台区、西城区,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的120余位语文、数学、化学三个学科的教研员、培训者和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参加会议。研讨会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


002.jpg

图2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研讨会


主办单位领导致辞

 

003.jpg

图3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讨主题和内容。她强调,《指导标准》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进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标准的落实和使用,需要在教师工作司的领导下,由专家、培训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来研究和实践。她期待大家通过研讨,贡献智慧,产生成果,促进《指导标准》的使用。

 

004.jpg

图4  《中国教师》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谭苗苗致辞


  《中国教师》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谭苗苗致辞。她提出,《指导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培训的导向和要求,强化了培训工作的专业性。《中国教师》杂志将为研讨成果的传播搭建平台。

 

专家研讨


  宋冬生:破解痛点  指导“做事”  用出实效

 

005.jpg

图5  《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宋冬生作专题发言


  宋冬生教授提出,《指导标准》是去痛的举措、“做事”的课标、有用的指南。标准框架依据“做事”逻辑,培训目标强调以学定培,培训需求突出对标诊断,培训课程要求因需设课。宋教授建议全员用、国培用、分类用《指导标准》。针对全员用,建议出台指导意见、培训者先行、共建课程资源、选点先试先行、面上推广;针对国培用,建议进《规划》、进项目、进机构、进团队;针对分类用,建议教师照镜子(对标——自评——选学)、学校搭梯子(据标——分层——选课)、机构用谱子(依标——问诊——配课)、培训者学样子(学标——测需——建课)、行政量尺子(查标——查诊——查课)。


  魏振水:用好《指导标准》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006.jpg

图6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指导标准》研制项目办负责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魏振水作专题发言


  魏振水主任系统阐述了我国教师培训的演变及特点,并介绍了《指导标准》的研制过程。他提出,用好《指导标准》,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要做到学标准、做工具、建体系、信息化、档案化。教育部要建立体系,建设基地,示范引领,深入推进;明确要求,督导应用;开发工具,服务引领;跟踪研究,推动修订;建立系统,监督实施。省、地(市)、县(区)要建好基地,选好机构;做好准入,保证质量;建设队伍,使用工具; 据标设项,按需施训;按标评价,检测效果;建用协同,反馈质疑。培训/教研机构要依标前测,合理分班;按需设课,据课寻师;分层施教,设问质疑;创新施培,支持改进。中小学教师要自我诊断,明了需求;清晰发展,主动参训;积极反馈,分享成果;聚沙成塔,不断发展。标准研制组要跟踪实施,宣传标准;收集反馈,支持服务;加强研究,总结经验; 丰富完善,修订优化。


  余新:《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对培训项目设计的用途与启发

 

007.jpg

图7  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师研修中心主任余新教授作专题发言


  余新教授提出,《指导标准》的“能力诊断级差”帮助培训者对学习对象做出专业判断;各级指标为培训主题提供了专业参考;核心能力极差的描述为培训目标提供了方向;实施建议为培训实效性提供了方向引导;“基本理念”为培训专业性提供了方向引导。应用《指导标准》,在学习对象方面,要识别出“教师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差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处理好“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各有侧重;在课程形态方面,要处理好“系统理论与实践导向”的互补关系;在课程评价方面,要处理好“标准规范与自主灵活” 的二元统一;在课程理念方面,处理好“学科、学科教育、教师教育、培训开发”等领域的知识、技术、理念融合关系。


  罗滨:从教学能力到育人能力——《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

 

008.jpg

图8  《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化学学科组成员,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作专题发言


  罗滨校长提出,第一,教师的成长应在讲台上。教师通过学习获得发展学生素养的能力。第二,《指导标准》强调从教学能力到育人能力,对于落实课标要求、把握关键环节、精心设计课程、深度互动研修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使用指导标准助力教师成长。《指导标准》深度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科育人价值;直接支持教师日常工作,按工作的逻辑研制标准;因地因人而异设置课程,“学习—研究—实践—改进”。使用《指导标准》的难点是依据标准的教学能力诊断。突破难点需要教研员和培训者的自我能力提升。用教研员的高峰带动教师教育、教育质量的高原和高峰。《指导标准》的使用,建议在常态教研和培训中使用,在研讨活动中使用,边研究边使用;建立研发、学习、分享的机制;结合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帮助教师理解课标和真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领导讲话

   

009.jpg

图9  《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教授讲话


  钟祖荣副院长的讲话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如何看待《指导标准》。《指导标准》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是有突破的,同时也是待完善的,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修改完善。第二,如何理解《指导标准》。要理解能力项和划分的依据,这是理解的基础和关键;要理解能力项的诊断;要理解培训的目标;要理解课程的针对性、体系性和对应性。第三,如何使用《指导标准》。在培训的组织上,研训一体,组班式培训、自主选学;在诊断的操作上,包括诊断时间、诊断工具、诊断结果呈现和应用等具体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课程开发上,一方面利用现有的优质培训资源,另一方面建设资源库、课程平台,要特别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培训评估上,要把培训或者学习的环节与应用转化的环节衔接好,注重学习的结果和行为转化、能力提高。


010.jpg

图10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王薇处长讲话


  王薇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第一,《指导标准》的研制和出台是一件好事。以需求为本,科学落地,实现分层分类培训,并与学分管理一体两翼实施,是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第二,《指导标准》的研制和出台是一件难事。一方面是“两标合一”,即教学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合一。另一方面是对培训的课程资源、组织形式、培训者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第三,《指导标准》的研制和出台是一件新事。在国际上,是首次研制出台培训课程标准,是重大的创新。下一步将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解读以及出台相关的使用指南,加大研讨。第二,开发能力的诊断工具,和信息化手段结合有效诊断,为设计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课程、评价培训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做好专题培训,抓关键少数,开展《指导标准》使用培训。第四,推荐、建设一批优质资源。第五,依托《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学科组专家以及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到各地、各校调研《指导标准》的使用情况以及下一步需要如何开展工作,把《指导标准》真正落实。


分学科研讨


  语文学科研讨: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


  语文学科聚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展开《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的研讨。指导专家为《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语文学科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近5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研讨会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夏满主持。


  【专家报告】

 

011.jpg

图11  《指导标准》研制综合组副组长、语文学科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作专题报告


  王荣生教授以“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为题作专题报告。王教授提出,《指导标准》的关注点是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研制的初衷不是给教师排队、分层,而是让教师对照、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哪儿、去哪儿,需要学习什么。王教授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案例分享】

 

012.jpg

图12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夏满分享案例


  夏满副主任围绕“义教阶段语文教师‘课文的教学解读’能力调研诊断工具研发”这一主题分享了团队研发的案例。分别从诊断核心能力项、诊断的主要内容、工具的组成部分、工具的主要形式、能力水平层级划分、基于学习与调研编制试题、基于后测与分析修正试题七个方面进行分享,并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一文的教学解读诊断为载体,从阅读方法、推测学生阅读难点、课文教学功能、捕捉文本关键点等角度简要分享了初中语文学科诊断工具研发案例。

 

013.jpg

图13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化英分享案例


  特级教师王化英做“依标而培,因需而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专题案例分享。她从培训者的角度介绍了从最初的凭经验感性的课堂诊断走向基于《指导标准》的科学专业化的诊断的过程,并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为例,列举了教师解读文本的种种不同表现,对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水平层级诊断的情况进行了分享交流。


  【互动研讨】


  与会教师围绕“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进行了分小组研讨,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困惑,并张贴大字报归纳展示,与同伴分享。

  

014.jpg

图14  小组研讨交流


  【专家指导】


  王荣生教授对教师们的困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以《散步》为例,带领与会教师从文体的体式特点入手,指导如何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进行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宋冬生教授充分肯定了海淀区《指导标准》研究团队的实践与探索,并指出,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的研发是帮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评价功能定位为“自评为主、他评为辅”。


  数学学科研讨: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


  数学学科聚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展开《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的研讨。指导专家为《指导标准》研制数学学科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等地的四十余位教研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了专题研讨,研讨会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数学教研员黄延林主持。

 

015.jpg

图15  数学学科研讨现场

 

016.jpg

图16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研室副主任、中学数学教研员黄延林主持研讨


  【专家报告】

 

017.jpg

图17 《指导标准》研制数学学科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作专题报告


  马云鹏教授以“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的研发及其运用”为主题,解读了《指导标准》的核心内容,介绍了数学教师能力诊断工具的研发思路,并以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了能力诊断工具的运用过程,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引领性的专业指导。


  【案例分享】

 

018.jpg

图18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刘锌分享案例


  刘锌副主任从标准的认识与理解、标准与区域培训工作的对接、基于标准的能力诊断工具开发三个方面,介绍了应用《指导标准》完善海淀区学科教师5+M+N研修课程的工作设想,详细阐述了探索能力诊断工具开发的实践过程。


  【专家指导,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采用工作坊的方式,首先由马云鹏教授专业引领,点评案例,并对分组研讨的思路进行指导。马云鹏教授对海淀区的实践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完善建议。


  与会代表以初中数学“数与符号”的教学设计为例,聚焦“命制教师能力诊断测试题”和“使用能力诊断自评表”两个主题,分组讨论,并汇报交流。

 

019.jpg

图19  分组研讨交流


020.jpg

图20  小组分享汇报


  命制教师能力诊断测试题的三个小组分别以平方根的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认识 、数与符号复习课为载体,设计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使用能力诊断自评表的三个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了应用能力诊断自评表开展教师培训的思路,如量化赋值、分类选择等。


  化学学科:研讨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


  化学学科聚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展开《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的研讨。指导专家为《指导标准》研制化学学科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等地的20余位教研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了专题研讨,研讨会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员尹博远主持。


  【专家报告】

 

021.jpg

图21  《指导标准》研制化学学科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作专题报告


  王磊教授对《指导标准》的内涵进行解读,并介绍了基于标准的诊断工具开发思路和实例。王磊教授提出:①思考“评什么”,需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②考虑如何描述教师表现及其差异,理解水平划分的依据;③综合使用多种方式诊断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培训课程服务。


  【案例分享】

 

022.jpg

图 22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中教研室陈颖主任分享培训案例


  陈颖主任分享了基于《指导标准》的培训实践,突出了《指导标准》在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标准》会成为培训者的望远镜、标尺和工具箱。

 

023.jpg

图23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员尹博远分享诊断工具开发案例


  尹博远老师分享了“概念图”“文本分析”和“情境化测试”等多种诊断工具的开发经验,并结合案例分析了水平划分的方法。他鼓励大家先做起来,逐渐完善,将诊断工具开发与已有经验、日常工作的需求和问题相结合。


  【互动研讨、专家指导】


024.jpg

图24  分组讨论


  与会代表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大家认为,培训者要首先理解《指导标准》,理解如何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同时,也希望得到《指导标准》细目解读、诊断工具开发、高水平资源样例等方面的支持。

 

025.jpg

图25  专家组内指导


  王磊教授深入讨论组,引导教师理解《指导标准》,并针对典型的疑惑进行了回应。王磊教授建议各地培训机构基于《指导标准》自主开发部分诊断工具和课程资源,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理解标准,优化工具和资源。同时建议与同行基于案例充分交流,互通有无,逐渐完善诊断工具和课程资源库。

 

030.jpg


  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讨会是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品牌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本次研讨会围绕“《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理解与使用”主题,教育行政机构领导、《指导标准》研制组专家和项目办负责人、地方教师研训机构负责人、教研员和培训者、一线骨干教师等发表观点,分享实施路径与策略,并聚焦语文、数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研发,分享案例,深度对话与研讨,对推进《指导标准》在各省、地(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使用,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相信通过标准引领、专家指导和培训者的实践,教师培训将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