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专家学者齐聚南通 全方位解读情境教育思想

  4月24日,“中国教育学会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成立大会结束后,“情境教育”第一期推广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南通,从不同视角出发,全方位解读情境教育思想,助推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李吉林:为儿童研究儿童,38年做一个课题

  情境教育的探索之所以能一步步展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始终怀着对儿童无限的挚爱。经过30多年的实践研究,我终于概括出了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择美造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情智融合,让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范式的阐述,揭开了儿童学习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多因素之间逻辑演变的过程。
  
  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效果告诉我,认识周围世界,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必读的第一本教科书。在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儿童表现出来的专注、高度的投入状态、好奇心、求知欲及创造性,培养着孩子的思维力、学习力。儿童学习的情绪、态度、动机,这些非认知因素为儿童学习奠基,对人生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课堂符号学习必须与生活链接成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构架的一根重要支柱。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愿,激起儿童丰富的想象,让美的课堂给儿童带来学习的愉悦。

  儿童情境学习突出情感,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让儿童在他们的意识,包括价值观尚未形成时,就逐渐感受到知识之美、世界之美,萌发“爱美”“乐善”“求真”的意识,使他们成为洋溢着生命情感的个体,甚至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大自然、移入生活、移入他人,也为从小培养儿童卓越的素养做有效的铺垫。

  实践切切实实地表明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了生气,在生动的情境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了儿童的意识,留下难忘的情绪记忆。这是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神经科学规律的。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成尚荣:“为儿童研究儿童”的价值取向

  “为儿童研究儿童”的内涵非常丰富,这是一个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理论命题,是对教师专业最精准的理解。李吉林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小学老师也可以成为教育家,她验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学校课堂是实验室、研究室,但应该有着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为了儿童研究儿童”。情景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原创的、是有体系的、开放的、具有生长力的中国本土教育学理论,它已经站在了很高的平台上,是可以和世界对话的。

张铁道(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铁道:如何帮助教师获得情境教育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不仅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规划与研修过程,包括明确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模块,以及统合面授与在线及岗位实践在内的混合学习方式,最后以教学实践改进作为学习成效的评价。另外,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手段扩大优质资源与学习成果共享。

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娣娜: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范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行为过程,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李吉林的情境学习思想直指教育的本质,并把教育本质形象化、具体化与情境化。
  
  情境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范式,直面现实、深入现实又超越现实。它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不同角度研究的结合点,凸显了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不断认识和理解,以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情境教育思想,将科学与人文统整,实现的是对教育过程人文、艺术的把握,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对工具理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吴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保障儿童愉悦而高效地学习的动力系统的运行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作为一种回应世界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话语,最初由“情境教学”而来。而情境教学受到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意象、境界)的启发,故有其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传统(学统)的渊源;同时,它与国际其他情境学习理论有一种可对话的“家族相似性”,所以,它在形态上具有“本土行动、国际视野”的特质。

  情境教育将“审美体验”与“情感唤起”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从而保障了儿童愉悦而高效地学习的动力系统的运行。在元理论意义上,情境教育将“学习科学”要义贯穿于教学设计中,激发了儿童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并敞开了儿童心智持续成长空间。它孕育的理论内核,必将绽放教育智慧的美丽花朵。


郝京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情境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郝京华:真实情景会创生不一样的意义

  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存在弊端之一就是去情境化。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也失去了兴趣。李吉林老师用情境教育弥补了这一弊端,把课堂情境人化、优化、美化,重现赋予课堂意义性。

  学校围墙之外是广阔的世界,在老师的引导下,真实情景会创生不一样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因此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建立联系,重视学生观察力与培养想象力、思维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复杂的真实情境的效果不一定好,而在课堂中创设简化了的、带有真实特性的仿真情景,在某一方面更有优势。


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部教授)

裴新宁:情境课程构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操作性课程框架

  李吉林情境课程构建了认知性、价值性与主体意愿性相整合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操作性课程框架。情境性是知识与学习的核心属性。真正获得知识一开始就是情境性的,抽象概念的获得是与具体经验整合的。专家知识并非胜在数量,而是在于其知识与情境的高度整合,使其能够应对情境的激发,游刃有余地甚至自动化地产生联动和模式识别并作出决策。学科素养的培育关乎深度学习,关键要研究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情境和情境创新。

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
 
刘堂江:高层次的感悟是情境教育理论生成的重要原因

  李吉林老师从小学老师成长为教育家给我五点启示。一是“情怀”启示。做老师,有教育情怀问题,特别是成为大教育家,更是要有相应的大教育情怀不可。二是“学力”启示。正是李吉林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情景教育。三是“沃土”启示。中国的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沃土,李吉林是根植实践沃土的典范。四是“周边”启示。在情境教育的探索中,李吉林是善于借风借力的智者,她不是就语文而论语文,用美术、音乐、戏剧等周边学科跳出了本学科的思路。五是“感悟”启示。古代的“意境说”引起了她的极大共鸣,并从中概括出了“真、情、意、美”四大特点,并逐渐构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体系,从而推动情境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正是感悟,特别是高层次的感悟成为情境教育理论生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