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办适合的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举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于11月28日在厦门市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基础教育领域12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

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 郑富芝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到会讲话,强调要进一步明确今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思路和重点。一是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二是注重统筹,努力推动从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从一般性改革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改革的转变。三是抓好转化,把最好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一线,指导实践。在提升教育质量中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完善课程标准,二是强化考试评价,三是推进育人模式改革。郑富芝司长同时介绍了教育部以重大攻关课题立项形式,研制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有关情况。

  会议期间,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2015年是教育目标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未来5年我国教育发展目标,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仁川宣言》,制定了促进未来15年全球教育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共同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只有融入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决定教育质量的因素一是课程,二是教师,课程改革的争论焦点是定位、价值取向、构建。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培养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主题,教和学齐头并进,课程框架走向整体,重视课程的卓越度、公平度、包容度,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将课程改革与评估结合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 陶西平
 
  著名教育家张民生也为大会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教育应当帮助学生为明天做好准备,以便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正确前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该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民生 
 
  会议平行举行了做适合的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核心素养的科学测量方法等10个分论坛,以及嘉宾访谈。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研究、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刻不容缓,这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确立核心素养时,要妥善处理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深入探索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式及相关评价体系。

  为广泛交流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学术研究,推进基础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中国教育学会近年来在每年的年会中增设了微论坛。此次年会共举行了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移动学习环境、特色社团建设等10个微论坛。微论坛会场座无虚席,与会代表一致反映,微论坛接地气,可以学到很多一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年会有“三个特点”。一是选题好,既符合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又敏锐抓住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深度契合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教育主题。二是时机好,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中国教育学会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围绕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三是形式好,年会既有主论坛,又有分论坛,还设置了微论坛,把相关问题细化、具体化,提升了会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每年11月举行,是中国教育学会长期经营和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活动,已成为我国关注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交流重要学术成果、影响和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助推校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教育学术平台,也是集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为一体的教育盛会,对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次年会参会人数创年会之最,参会代表对年会的召开和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还向荣获2015年度论文奖的作者颁奖。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落户四川成都。
 
 

嘉宾访谈暨教育沙龙环节
 

2015年度论文颁奖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承办方交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