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教育学会 来源:

新一轮高考改革 直面问题再出发

——两大教育学会共话最新高考改革方案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30年来力度最大的此次高考方案改革,5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主题为“新一轮高考改革 直面问题再出发”的教育沙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参加了沙龙。作为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措施出台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从文件的结构和内容都做了关键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策、加强监督,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第二,深化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积极稳妥、试点先行。同时,要高度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是科学性,第二是公平性,第三是操作性。
 

      针对有些媒体对此次改革方案过度渲染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招生制度体系,并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贡献,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制度依然在起作用,是起正向作用。在这个情况下,应将这次改革认定为完善性而非颠覆性的制度。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此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一个整体,并不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包括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其核心指导思想与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这一次意见的出台是近三十几年高考改革史上最大的一次!”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这样形容此次改革的力度。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的现状下,考试公平,到底是完全考虑考试成绩,还是考虑区域公平,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高考改革,要让人民满意,对国家有利。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应该说是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高考改革就像一个牛鼻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高考改革上接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


 

       此次方案中主要体现了哪些变化?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归纳了三个变化:第一,考试科目的选择,改变过去人为划分文科与理科的现象;第二,考试时间的选择,不再将考试时间限定于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6月7日、8日;第三,关于学生跟大学双方的入学方式的选择,这样大学里会收到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学生也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三个选择性的改变,看上去是一小步,但是对带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逼近教育本质将是一大步。

 

       如何客观评判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招生改革后,如何实现考生与学校双向选择?专家们现场回应了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的诸多社会关切的具体问题,本期教育沙龙详尽内容将在光明日报专版刊登,请关注近期报道。



教育沙龙背景介绍:

       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致力于服务一线教师、校长专业成长和职业进步,密切政府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系,参与教育公共服务,今年4月起,中国教育学会与“光明日报”强强联合举办系列教育沙龙活动,已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

       沙龙立足当下的切入点,汇集各方诉求,邀请权威专家解析,共同解读教育热点难点。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提问题、聊看法、说意见,我们将把您的真知灼见带到现场,让权威专家给出答案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