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张铁道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未来中国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劳动技能

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


张铁道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


100句网站模板.jpg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做的重要讲话,我有两点突出体会,那就是“注重劳动教育、培育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再次确立在原有“德智体美”基础上,增加了“劳”,更加全面地定义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他还强调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人才评价弊端。这些都预示着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也预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深刻内涵。


      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为“劳”赋予了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的价值,在我看来,具有“返璞归真”的重要意义。


      不言而喻,教育情景中的“劳动”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体力劳动。作为教育方针之一的“劳”,我理解,所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不仅应当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实践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借助学校教育引导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技能主动应用于改善自身社会生活,并能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与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样,人才评价中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社会现实,针砭所谓“学霸”“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不良倾向。


      因此,我认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确立的新愿景、新决断、新举措,必将有益于引导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提供更加可靠的人力资源基础。

重申劳动的育人价值、纠正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未来中国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社会成员和公民大众应用所学文化与技能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


      反省我们的教育实践,虽然许多现代教育家(包括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路易・艾黎等)都为培育学习者的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能力做出过创造性探索,改革开放及新世纪以来的劳技课、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也在延续生产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主导和学业成绩考核模式下,劳动教育及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因为缺乏相应的课程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保障,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助长了“高分低能”“知行分离”,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价值观。这种现象的存在,实际上也成为制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难以忽视的障碍。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出的任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认为,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纠正片面人才评价标准,就应聚焦如何规划和落实与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习者社会实践能力,以纠正注重考试成绩、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导向,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同时,真正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还需要我们在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