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者:吴国通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吴国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


网站模板.jpg


吴国通.jpg


      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意义重大。“九个坚持”“七个要在”非常具体的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行动。但是,如果保障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不能及时落地,教育的理想实现起来仍有难度。


      例如,谁都知道中国教育的质量底板不在“北上广”等核心城市,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城镇乡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仅靠希望工程和慈善义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国家教育十年规划战略任务的“均衡发展”、实质聚焦的正是中国教育短板的乡镇教育。目前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推动,以实现还有两年即将到期的十年规划。


      又如,教育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办教育的第一要素是人的因素,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教师的待遇是个曾不断上榜的话题。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留住了一些亟待就业的青年,确实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相对缓慢,未能改变人才流动的基本方向,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仍扎堆在核心区域,推动着基层学校追求升学率、追求学术以及个人特长发展的评价导向中。


      再者,考试制度是教育改革的最大瓶颈。从小学到大学重复、多样的考试固化了学生的发展路径,而诸多课程的泛化又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3+X”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首要举措。“3”是中国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而“X”则务实了各级各类教育以及个体未来职业的选择空间。“3+X”的高考、中考的实施正在引领着中国教育的真实变革。


      现实中的考试不改课程就很难发生变化,课程不改学校就脱离不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目前小学的语文课时每周8节,数学每周4节,分别占总课时的1/4、1/8。必修课时的不足让教师教得不从容,学生学得不深入,由此引发的“补课”乱象又反过来搅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大局出发,明确指出“开齐开足体育课”。那么,该减什么课呢?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已经到了体制机制变革的具体施工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中国文化的血脉源头。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大变革之际,我们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启动的正是民族振兴最有价值、最有自信的动员令。

     (根据吴国通在“中国教育学会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