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区2025年工作会议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

2025年10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区2025年工作会议在杭州市萧山区举行。本次会议以“专业赋能——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系统回顾了过去一年多实验区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深入探讨实验区工作机制和推进策略,谋划下一阶段改革发展路径。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后庆,副会长韩平,副秘书长罗滨、高书国,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新程出席会议。会议由罗滨主持。
参加会议的还有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平,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洪兵,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慧,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远东,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泉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殊芳等实验区领导,以及各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修部门的相关负责人。

杨新程在致辞中回顾了萧山实验区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课程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学会专业指导下取得的显著成效,她表示,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是萧山教育突破瓶颈、迈向更高质量的关键选择。期待借助学会的专业优势,在教育改革创新和教师培养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携手擦亮“尚学萧山”的金名片。

杨新程
杨银付在致辞中重点阐述了实验区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实验区是学会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家战略的主动回应。他系统介绍了学会作为国家平台型教育智库在服务决策、服务一线方面的重点工作,表示学会将倾注优质资源,通过强化战略引领、机制创新、专业支撑、成果凝练,不断增强合作效能,形成示范效应,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杨银付
罗滨作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区工作报告。系统阐释了实验区建设在政策驱动与使命担当下的现实意义,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国家级专家团队、定制一地一案、提供专业支持、深化重点项目等方面总结了一年多学会实验区建设的实践进展与特色亮点。她指出,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教育改革重点难点,强化专项研究、教育实验和实践创新,持续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验区负责人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实践,展现了实验区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丰富样态。萧山实验区以“1+5+N”矩阵系统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变革,聚力五大领域重点突破,打造“尚学萧山”品牌。净月实验区构建“八大领域”重点项目体系,形成全域推进、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实现从“教育洼地”到“热点地区”的蜕变。常州实验区紧扣“千载读书地”文化底蕴,以“常享好课”为价值追求,借助专家力量提升关键群体能力,展现办强教育的系统思考与实践定力。朝阳实验区以“四位一体”机制与“两个基地”建设双轮驱动,注重教研员能力提升,成果辐射显著。天府新区实验区系统构建“11347”改革路径,通过教师共享中心、托幼一体化等创新实践,推动教育质量系统跃升。泉州实验区整体规划、明晰路径,以“4+N”项目精准发力,展现了高位突破的系统规划和坚定决心。

一排左起:章建平、徐洪兵
二排左起:完利梅、闵 慧
三排左起:杨远东、刘殊芳
在研讨交流中,实验区首席专家围绕实验区建设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度引领。

尹后庆
尹后庆充分肯定了实验区取得的成绩和聚焦关键问题开展教育实验的做法,建议未来要更加重视微观层面的创造性实践体验和实践推进中的问题聚焦。强调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智慧地解决问题,并注重成果凝练和示范引领。

韩 平
韩平建议实验区要正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紧扣教育强国建设所需、人民群众所盼、区域和学校所能,精准实施,提出要建立工作专班和督查制度,加强定期交流与成果凝练,为全国的教育改革探路。

高书国
高书国总结了实验区宏观与微观结合、新目标与新行动结合、教研探索与教研指导结合、改革推进与经验生成结合四个特点,建议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引领区域规划,以综合改革牵引区域高质量发展。

吕玉刚
吕玉刚在总结讲话中,系统概括了实验区在“创新教育观念、探索有效路径、完善体制机制、激活教师队伍、提高育人质量、收获社会满意”六个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指出实验区建设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密切协同”五项宝贵经验,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实验区建设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表示,中国教育学会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配合做好实验区工作。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实验区阶段性成果的集中总结和交流,更是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中国教育学会将继续携手实验区,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