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业管理,国外如何解题?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以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放眼全球,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措施,给学生以课后自由探索的空间,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多国尝试减轻作业负担
当前,全球中小学生普遍面临过重的作业负担,这严重挤压了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许多国家意识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对家庭关系、学校建设、教育公平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分时间、分学校类型、分年龄阶段地削减作业量,更强调在减负的同时把握住作业的质量。德国多个州明确禁止中小学在节假日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校周一至周五仅安排少量作业。大部分德国半日制学校会留少量家庭作业,全日制学校则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全部作业,不将学习压力带回家。2024年4月,波兰出台新规,取消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家庭作业,同时将四至八年级的作业调整为选择性完成,进一步为低龄学生“松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蒙谷联合学区规定,家庭作业必须紧密衔接课程内容,严禁布置机械重复的低效任务,应侧重理论思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提供免费、有专人辅导的课后服务,鼓励个性化教育。法国在中学阶段实行“完成作业”课后服务项目,自2017年推出至今,已有超过半数的法国中学生从中受益。该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后作业辅导,还配备了由任课教师、高级教育顾问、教育助理和教育志愿者组成的专业辅导团队。德国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全日制学校教育质量 为小学学龄儿童提供其他全日制教育和课后服务的建议》,其中第一条就强调,课后服务应关注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确保他们在参与各种活动时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发挥潜能。
在考试评价方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加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减少无效竞争。英国本月发布《课程和评估审查最终报告》,提出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将14—16岁学生的考试时长减少至少10%,合并部分中等教育毕业文凭模块考试。
减负背后的矛盾和挑战
减负政策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挑战,突出体现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快乐教育与高度竞争性的精英社会运行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在教育服务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目的之间寻找平衡。
减负政策提出期间,一些国家出现了观念对立、政策与制度的适配性问题。2012年法国提出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时,民调显示,有68%的受访者反对,在18—24岁人群中,反对者比例高达83%,政策尚未推行便陷入了舆论困境。
政策推行前期,一些国家出现了配套资源不足、教师选择方式受限等问题。亚洲大部分国家在推行学生减负政策时,限制了课外辅导机构的运营,却未同步补齐学校教育资源短板,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师资薄弱、教学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自2024年波兰取消小学强制性书面家庭作业以来,教师普遍反映,政策对他们作业布置的控制过于严格,削弱了他们自由选择作业类型的自主权,且政府未能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
政策推行后期,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学生考试成绩下降等情况。减轻作业负担后,个别国家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国际排名下降,引发了对减负政策的质疑。部分家长只看眼前成绩,而忽视了长远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学生减负政策推行的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教育主体的诉求,全面设计教育系统的运行方式,形成教育合力。
寻找减负的“平衡点”
2022年PISA结果显示,学生在作业上的时间投入与学习成绩之间并非正相关。这印证了减负政策的正确性。现代教育网络强调共生、共育、责任共担。科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真正为学生成长赋能,需要建立一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开放互信的教育共同体。
改变学习方式,重塑教育生态。减轻作业负担的深层诉求,在于将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当下,国外部分学校在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和作业模式。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千岛小学于今年1月发起为期4周的“一所学校,一本书”倡议,推动课后共读。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后一起探索书中的故事,既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给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窗口。北欧一些森林覆盖率高的国家如芬兰、瑞典等,正在通过“森林课堂”,让学生放下平板电脑和手机,观察大自然一叶一脉的纹理,聆听鸟鸣风过的声音,在室外奔跑中重塑对世界的感知,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些探索证明,减负不是教育的减法,而是育人方式的加法。
加强家校合作,淡化教育焦虑。放下焦虑,方能看见更广阔的成长图景。家长应当学着淡化抢跑焦虑,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看见他们的内心世界。欧美一些家庭会在周末或假期与孩子共同选定一个主题,如为小鸟建一个家、规划一次家庭旅行,亲子一起研究、完成,如此既将学科知识融于实践,又使孩子享受了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争取社会支持,拓宽教育边界。减负真正落地,需要打破学校的围墙,将整个社会变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芬兰赫尔辛基的公园常年组织与自然、艺术、安全相关的主题活动,将学习嵌入真实场景。这种课外实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社区成为一个开放且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才能在无边界的学习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