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23次学术年会在郑州顺利举办
会议现场
7月28日至8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23次学术年会在河南郑州顺利举办。本次年会主题为“课程改革与外语教学创新”,深入探讨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使命与挑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定华、河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李新、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程晓堂出席会议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则航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外语教育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300余位参加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定华
王定华在讲话中从地方实践、学术使命和国家政策三个维度,阐述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外语教育需紧跟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对于外语教育发展,他提出三点要求和希望,一是强化核心素养导向。外语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也要培养学生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民族责任,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推动基础外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二是强化教研支撑功能。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素养的提升,需要教研的扎实开展。以校为本、以学为本的持续而深入的教研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动力。三是强化学会平台作用的发挥。希望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教育决策,聚焦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着力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学术成果。
河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 李 新
李新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外语教育亟需回应时代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本次年会汇聚全国顶尖学者与一线教师,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凝聚共识,探索改革路径,共同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贡献智慧与方案。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程晓堂
程晓堂介绍了学术年会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本次年会举办恰逢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完成暨成立40周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会议聚焦外语教育政策、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测试评估、教师发展及人工智能应用等议题,通过大会报告、专题发言、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作为推动基础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学术团体,始终以服务外语教育理论与实务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己任。新一届理事会将继续强化学术引领和专业服务,广泛凝聚高校、中小学、教研及出版机构力量,共同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则航主持开幕式
29日至30日,年会设置了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宝成,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何锋、副理事长李静,分别主持“聚焦教学创新”“实践与教研并重”学术报告环节。
龚亚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作题为“从超学科视角探寻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突破传统的外语教学法,掌握一系列有关外语学习、品格培养、思维能力发展、青少年成长等跨学科知识,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积极心理学、儿童教育与发展等多领域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整合至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课堂活动设计、资源选择及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教师也需要懂得外语学习规律与基本的教学原则,否则容易偏离正确方向。报告从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角度审视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讨论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多元知识结构。
葛炳芳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英语教研员葛炳芳作题为“主动学习视阈下的动态意义建构”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当下外语教学实践,基于文本的意义加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主线理念已获得广泛共识。意义加工并非对信息的简单摘抄、堆砌,而是通过归类与整合,将零散的内容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其中“细节---概念---结构”构成了意义生成的关键路径。在主动学习视阈下,动态意义建构体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开展自主提问,主动建构意义,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建立与文本、作者、世界和自我间的关联,从而表达新思想的过程。主动学习始于学生的自主提问,历经主动建构、主动运用与主动表达的渐进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后自然而然地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体验。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更凸显了意义建构的动态性与交互性。
杨延宁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作题为“人工智能与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双向赋能”的主旨报告。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尤其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AI不仅作为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水平,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接受教育场景的反馈和反向优化。未来AI将深刻影响语言学习方式、课堂结构、教师角色和教育公平,外语教学场景也为AI算法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支持、认知启发和机制创新。
王士进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科大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作题为“认知大模型赋能语言教育的实践与展望”的主题报告。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认知大模型、深度推理大模型最新进展及教育大模型的应用实践,分析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最新突破及其对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阐述其技术特征、优势及未来趋势,结合大模型赋能教育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应用形态、技术特点以及未来趋势。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迎来第四次发展浪潮,以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张 莲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作题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施研究:三省案例数据报告”的主旨报告。研究基于三个省份普通高中案例校的课程实施实地调研结果,调研覆盖三个省份的六个案例校,聚焦课程开设、核心素养落实、教材使用、教师培训、重大主题教育、教学实施及管理保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高中英语课程实施的现状、成就、经验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为提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实证依据,对推动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创新有参考价值。
赵 杰
安徽省教科院副院长赵杰作题为“新时代教研人的使命”的主旨报告。她表示,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的作用,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师素养,优化育人过程,在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以高水平教研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