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作者:
于家杰,齐鲁师范学院科研处教授
王小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毛迎新,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亟须厘定与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聚焦发展目标、聚合发展力量,寻求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色的建构之路。研究从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指向出发,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功能定位,解构其“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核心特质,辨析“质量话语”与“现代化话语”的互动逻辑,进而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四维实践路向,即守正与创新的理论向度、继承与转化的传统向度、意义与精神的人文向度、共在与共生的生态向度,借此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思路。
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研究不仅是一项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探索,更是促进教育实践改革的行动研究,亦是推动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进程的关键战略研究。自该概念提出以来,其作为纲领性、引领性、导向性的政策话语迅速成为教育学术界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全面建成”明确了时间点,将其作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总体目标的重要观测项,这一顶层设计体现了国家目标层面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推进。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统摄全局的顶层目标)—教育强国(对接现代化的战略支点)—教育现代化(实现强国目标的实施路径)层级传导逻辑链条中的关键载体与操作系统,其运行成效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论文立足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功能定位、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向,探讨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支撑与保障作用,进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与制度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向
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动态互嵌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确立价值导向,明确教育应服务民族复兴、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目标,为体系建设提供了三重理论指向。
首先,本体论指向。自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以来,关乎其概念阐释、内涵厘定的理论研究并不鲜见,研究者提出多种解释方案,但尚未呈现其理论全貌。过去,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多侧重体系结构的优化、体系过程的优质、体系问题的解决等,中国式现代化所提供的高质量内涵在可观可测可验的问题表象之余,更加强调由现实逻辑反思历史逻辑,由实践逻辑追溯理论逻辑,由个体逻辑升维整体逻辑。从战略支撑视角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撬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杠杆;从民生保障视角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满意教育的基本路径;从文明互鉴视角看,是共筑教育新图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举措;从育人本质视角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盈人的精神风貌,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关键基石。
其次,认识论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搭建了新的“高质量”认知框架,将“高质量”与“现代化”进行了话语逻辑与践行方向的统一,映射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逻辑、战略逻辑、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历史之维,二者具有历史同源性,并行于同一过程;战略之维,高质量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的“质量愿景”,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共同内蕴于教育强国战略,构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体两翼;价值之维,二者在建构过程中相辅相成,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
最后,方法论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如何建设、如何践行的方法论指向,避免在行进过程中产生“质量”与“现代化”的错位。具体来讲,在行动理念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的布局观念昭示体系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思维;在发展路线上,提供了教育之于人、之于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在的和谐理念,昭示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思维;在发展原则上,提供了质量与正义作为一体两翼、驱动双轮的发展准则,昭示体系建设的动力逻辑。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统摄下守住“中国特色”质量底线,进行“在中国”的“中国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设计。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由“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以窥见,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先行的现代化。教育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先手棋,既是驱动进程的核心支撑力量,亦是丈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验证性工程。
(一)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上位概念,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从教育内涵来看,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和提升,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从教育功能来看,教育是人才和科技的基础与前提,是最初也是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现代化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是国家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高质量教育体系以系统性架构勾勒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作为基本框架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支点,将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式转型纳入制度化框架,形成从资源配置到质量评估的全链条制度架构,直接回应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实践支撑,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融合界面,该体系以标准化框架整合教育资源要素,既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路径指引,又通过系统性设计夯实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具化为可落地的框架性实践。
(三)人的现代化需要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得以实现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将“物质与精神相协调”“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现代化”作为核心特征,其深层逻辑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质。此语境下,人口规模从挑战转化为动能的关键,在于通过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培育高素质现代化劳动力,以作为人才与智力的供给枢纽为现代化筑牢托举之势。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特质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是理解具备“怎样特质”的教育体系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一)“中国式”特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由其产生时期的需要形成,并以本国历史发展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性价值规约,体现为三重逻辑。
其一,循依中国风格的发展路线。我们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独具中国式的视角与情感,独具看问题、看世界的“中国眼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在中国”提出的世界教育问题,也是“在世界”提出的中国教育问题,带有独特的“中国风格”,拥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办学的“中国方向”,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立场”,理应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自身生长的基本点,进而建构极具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其二,遵照中国标准的质量认定。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在中国”的“中国教育”行动,“高质量”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衡量应该遵循中国的教育质量评价,而非迎合西方的“质量排行”。“中国的教育,始终还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人民为中心,以中国质量为遵循,以中国的质量标准衡量中国的教育质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其话语权是中国的,其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模式的“版权”也是中国的,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行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质量选择、质量评价、质量反馈等质量机制都应该遵照中国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与思路谋篇布局。
其三,凝合中国话语的质量叙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承载了中国质量的价值叙事、内涵叙事、标准叙事、评价叙事等一系列关于质量建设的话语,形成一部宏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叙事史诗,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叙写了中国的“质量故事”。基于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理应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质量话语”,以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为基本维度,以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反馈等为主要话语内容,讲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故事,丰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二)“现代化”特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现代化是整体的、系统性的现代化,不是某一部分、某一环节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其培养的人必然也是现代化的,其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输送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也必然是现代化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也是一切人的总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培养人的现代化过程与成果,必然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这是教育之于国家、社会、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逻辑。
追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欧洲为中心的科学性、自主性、公共性、教育性到教育现代化全球性扩张所展现的内外交融、多元并在,再到教育意识上扬成为支撑政治经济抓手所表现的科学性、自主性、公共性、效率性,跨越个性化、终身化、大众化的后现代性,逐步走向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全球化加速、知识经济等所呈现的信息化、创新性、全球化等典型特征。教育现代化的属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共同利益转换、国家战略目标等不断调适。中国式现代化掀开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预示着在广泛吸纳世界教育现代化共性基础上的革故鼎新,赋予现代化以新的时代意义、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三)“新发展”特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核心概念,二者在内涵、目标、原则等方面共同指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等核心要素。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现代化模式与工业化紧密相连,侧重物的现代化,以效率、利益为追求目标。新时代的现代化更加强调人的现代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性。因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以科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首先,笃定发展立场。高质量教育体系当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遵循,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发展立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的政策话语,也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话语,是高质量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明确回答。
其次,明确发展目标。“建设怎样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任务之一。进言之,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作为根本目标,据此澄明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最后,定义发展标准。定义标准是实施评价的基础,是进行教育质量核验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指涉了教育发展“以德育人、育人以德”的“育人”“为人”的内在性。
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向
教育体系是“结构化、系统性的社会存在”,是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子系统相互关联而构建的整体性多面体。依据人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教育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呈现层次性、阶段性、渐进性等特征,在横向结构上呈现多元性、统合性等特征。高质量教育体系在纵横向结构科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质量”,强调教育体系的现代性特征。
(一)守正与创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向度
“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进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研究必然需要依托教育理论、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了教育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开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丰富与完善现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教育现代化理论增添新的维度,在守正创新中探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向度。一方面,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中国教育理论之“正”;另一方面,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新”、高质量发展理论之“新”、中国特色教育学之“新”。由此,构建高质量教育理论“变”与“不变”的内生逻辑。
一是守正,把握“不变”的品质,明确高质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高质量教育发展保持政治属性和科学方向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进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指引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的科学理论基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思想保证与理论武装。最后,以经典教育理论为核心遵循,任何新理论的生成都离不开已有理论的历史积淀与思想钩沉,中国教育理论与西方教育理论在发展中并不完全矛盾,我们在进行中国教育研究的同时,应充分吸纳人类教育史上的经典教育理论,以此作为新时代教育新理论生成的基础。
二是创新,探索“变”的逻辑,构建新的理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其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理论创新意蕴,超越了“欧洲中心论”与“趋同论”等理论范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拓展了路径。首先,走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之路。新理论的生成必然是源于实践并回馈实践的,实践是理论生成的物质性基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行动,行动中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概念、教育范畴等都可作为理论文本进行思维运作,形成透彻的学理阐释。其次,走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之路。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表征中国原创性的高质量建设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路径阐释,它们是中国原创性理论的直接体现,是关于教育质量的建设内容从文本、语词转化为原创性的理论话语并生成创新性思想价值的功能过程。再次,走扎根中国大地的理论创新之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行动在中国”、具有“中国式”“中国情”的教育实践,其理论的创新必然基于中国实践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方案,只有将理论、思想、话语印刻在中国的故事情境,才能创生契合中国教育发展现实、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真理论。最后,走贡献于世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并非与世界绝缘,并非与世界现代化异质。我们不能囿于“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局限视点,应从世界教育学整体视域出发,将中国教育问题置于世界教育问题之中,将中国方案辐射于世界教育广角,创生具有世界性借鉴意义的中国理论,真正为中国教育走出去树立原创性的理论品牌。
(二)继承与转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传统向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总问题也是人类总体性危机的基本提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逻辑之一。”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进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历史溯源的基础,也是现代发展的精神杠杆。“任何‘现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都包含着‘过去’人们的某种想法,‘现在’的想法也会影响着‘未来’的人们”,而“过去”的想法亦可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表现为一种继承下来的“传统”。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制度”,是“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传的总和,是处于延传变体链之中的围绕被接受和相传的主题的一系列变体”。华夏数载,我们承继了广泛的教育传统,中国式高质量的教育发展需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审思明辨,承继优良传统,摒弃精神糟粕,以重新获得对教育传统结构与价值的认知。
首先,在继承中解构教育传统认知。教育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育观念,是活跃于教育发展中的动态的流变体”,在其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个平面,而是彼此互动、相互滋养的融合体。一方面,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精神杠杆,为教育现代化输送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反哺教育传统,为教育传统注入新的活力,重构教育传统的结构与内容,生成“新的传统”。诚如黑格尔所言:“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鉴于此,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举措理应观照教育传统向度,在与教育传统的呼应中践行现代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其次,在转化中重构教育传统形态。对教育传统的承继并非全盘接收,亦非全盘否定,而是需要有选择地、有甄别地进行传递与再造,在新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调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转化传统的意义结构,重构传统形态。“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去改变它们”。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所承继的概念传统或命题传统、理论传统或实践传统、物质传统或精神传统都可作为体系建构的参照系统,或继承、或转化、或摒弃都需要新时代的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传统持敬重之心,正视其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丢失传统的现代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摇摇欲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不固守、不自傲,将中华民族宝贵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传统进行与现代发展高度适配的现代性转化,并将其逐步代入全球视野。
(三)意义与精神: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人文向度
物质文明和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每个人的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代表了对最理想的美德与智慧的追求,对最理想人性的追求。教育的使命“并非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递,更在于引领个体与社会共同追求德性与秩序的最优境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人文归属是回归对人的德性、秩序以及“人的质量”的深刻反思。
首先,升维人的意义性。人文意义是一种由人的内在需求建构起来的,同时又对人产生效应的“需求-获得”作用机制,即由外及内的意义生成。人通过接受教育实现自我成长,这是教育之于人意义生成的本质体现。高质量的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并非“学有所获”的基础性意义,而是创生一种更高级的、更先进的现代人的品质,是人的思想与信念的现代化以及思维与行为的现代化,是人的意义挣脱个人片面发展藩篱,趋向全面发展的多维图景,是意义边界超脱个人意义之囿,升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境。
其次,富足人的精神感。相较于内化的人文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外铄的价值生成,是人成长中的精微内在动力,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寻骥、维护与关切,亦是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现象在承载传统、耦合现实之后折射在人身上的一种信念感与精气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强调类的自觉,近代西方追求人性解放与张扬,当代人文精神则更偏重于揭示人的生存意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在不断演进、流变、超越中生发与升华,藉以现代人的精神风貌而呈现。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体现精神世界的富足,体现高质量的、现代化的精神感,激荡人不断探寻生命品质与精神价值。
(四)共在与共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态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本质内涵,凸显了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的文明追求。这一理念既是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引导与修正,也是对全球日益分化的裂隙进行弥合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生”“共同”与“共在”,这里的生、同、在,不是个体之生、个人之生,而是“整体的生,即在家、国、天下中与他人共生”,与他物共在,体现的是一种以整体生命共同体为旨归的存在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意味着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型,是塑造更高级、更先进的教育生态范式的伟大实践,为教育系统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场域。从教育体系建设理念的维度来看,基于生态理念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在、强调质与量协同发展的系统性思想成果与实践路径。从教育体系的结构维度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结构布局应充分观照多样性与多元化,针对不同结构群体设置不同教育模式,体现不同的教育功能意义。从数字化时代技术重塑教育的维度来看,应关注技术与伦理相协调的生态。当下,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显性的、表象的基础变革,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的根本属性,体现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人的素养等各个层面。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然要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技术与伦理的关系,观照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立场与定位、功能与意义、责任与限度,构建人机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质言之,生态向度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以“共在”意识为存在基础,以“共生”逻辑为结构准则,统筹教育发展的价值维度、结构维度与技术维度,实现教育系统与自然系统、技术系统、人文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超越了既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理论,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新的结构功能和新的精神境界”,为“高质量”打开了新的发展格局,昭示着新时代教育结构、教育形态、教育治理等体系的新生与重构,是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百年积淀的建设性产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制度形态和功能载体,须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形态特征,推动教育体系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结构整合走向系统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既是教育强国由“愿景”走向“现实”的关键抓手,也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可持续的发展动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制度优势与治理智慧,推动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国际共享与全球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