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学会工作总结
2024年,北京市教育学会在市教育工委、教委的领导下,在北京市民政局、市社科联的关心、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围绕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大局和会员需求,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拓展教育工作服务社会新领域及加强教育学会工作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党建引领,把好政治方向
学会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强化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确保党组织生活的正常化、规范化。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等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学会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随着业务工作的开展,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建立了市教育学会党总支、一帮一助教讲师团党支部等功能性党的组织,确保学会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通过交流研讨,使党员们深刻认识到党纪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党组织组织生活会上,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情况作为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们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按照地区党委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两新组织为群众办百件实事”活动,充分发挥两新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了关爱打工子弟学校、帮扶困难地区困难家庭、义务植树、义务扫雪、组织医务工作者义务为学校教职员工义诊等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市教育学会党支部申请注册了北京市志愿者团队,建立了长效机制,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持续推进。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党组织的形象和影响力。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集中党支部换届工作。严格按照换届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党员意见,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换届,优化了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分支机构管理,推进组织机构规范化
1. 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制度
制定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程序,以及工作职责、活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为分支机构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加强分支机构日常管理
定期对分支机构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分支机构严格按照学会章程和管理办法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 推进分支机构规范化建设
指导分支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鼓励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发挥学会作用,开展学术交流
1. 举办学术年会
2. 开展专题研讨会
学会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研讨会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3.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会积极与国内外教育学术团体和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会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拓宽会员的学术视野,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同时,学会还与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教育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履行社会职责,加大宣传力度
1.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学会积极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组织会员开展了多项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如举办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参加三地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2.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组织会员开展了乡村教育调研和帮扶活动,为乡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指导和支持。同时,学会还开展了乡村教师培训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加大宣传力度。学会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学会工作动态、学术成果和教育资讯,加强与会员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会还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宣传学会的工作成果和先进经验,提高学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2024 年北京市教育学会在党建引领、分支机构管理、学术交流和社会职责履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学会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为推动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