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学会工作总结
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 助推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学习和贯彻教育部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动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服务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对接上海教育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学会“活跃思想、理论引领、促进实践、合作交流”的工作方针,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学术研讨活动,发挥了市级教育学术团体的学术影响力,为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为上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学术团体的积极贡献。
学会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市社科联优秀学会。2023年学会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尹后庆会长被评为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工组的政治核心作用
学会党工组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全面理解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报告会与研讨活动,努力形成思想共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上海“五个中心”能级跃升的重大战略任务,强化“四大功能”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城高水平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战略命题来谋划”决策部署。学会受市教委委托,组建专家团队完成了《五大新城教育发展研究——建设与综合性节点城市相匹配的新城高端教育》概念报告,为市教委形成《五个新城教育资源布局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并被市政府规划所采纳。
学会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了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联合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主题的党史教育活动,与十余家单位举行了“初心伴我成长——红色经典阅读”活动,邀请上海市委专家上党课。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举行“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红色动漫主题展”,有效推动青少年继承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均对上述系列活动进行了报道。
二、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助推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
聚焦社会需求。学会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要求,由上海市教委为指导单位,与新民晚报社联合举办“外滩教育系列论坛”,组织了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领导、专家与一线校长、教师,共同为上海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献计献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聚焦有特色的区域教育”“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幼有善育 奠基未来”“向美而行、共创未来”等主题,连续开展了十六场不同主题的论坛,引起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线上线下收视率累计近千万人次点击收看。“外滩教育系列论坛”,逐步形成一项涉及领域广、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特色活动。被评为市社科联的特色项目。
聚焦课程改革。学会紧扣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面向一线校长教师,组织了系列的专题论坛,有“借力‘双新’实施,激发办学活力,撬动育人变革”“对话权威专家—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新课标来了—申城中小学校长话课改”等一系列专题论坛,为基层学校加深对新教改的理解、实践给予了指导,丰富的教育论坛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统编教材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文化自信与时代使命—双新背景下红色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研讨会”,积极探讨在传承红色经典文化过程中的语文教学研究,全国多个省市专家和教师参加会议,组织了“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展了“文明互鉴与时代使命——溯源贯通,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研讨会”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深化文明互鉴的时代价值。一系列紧扣“双新”课改,立德树人的核心论坛,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中国教研网全程直播,线上参会数10多万人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学习强国等媒体也作了报道。
聚焦强师建设。学会坚持贯彻《新时代教育强师计划》,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连续三年组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办学”“新课程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 “‘智’在未来,AI时代的教育创新”——星校(园)长、星教师系列论坛、课题研究等活动。积极发挥学会与所属专委会优势,先后推荐了近百位优秀中青年校(园)长、教师,联合相关媒体加强宣传,搭建专业平台,展示中青年校(园)长、教师风采,促进更多校(园)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培育一批教书育人典范、学科教学专家、教育科研带头人以及专业发展引领者。上海市社科联网站、第一教育、东方网、新民晚报分别进行了报道。多次被列为市社科联“学术活动月”优秀项目。
聚焦技术赋能。多年来学会坚持对接上海教育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探索工作的新发展,与中国教育装备技术行业协会每年举办“中国国际教育装备(上海)博览会暨学术论坛”。分别开展了“技术创新——改变未来学习”“未来的课堂 未来的学习”“迈向智能时代 关注未来教育”“数智赋能创新培育”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展示走向智能时代的教育装备的思考和探索,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线下实体展+线上云展的形式,展现教育装备在“五育融合”中的多维运用,形成了多项富有创造性的特色学术研讨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市教委、市社科联的充分认同,深受全国多省市基层学校、教师的欢迎。
聚焦读书育人。学会每年结合教育部的新要求,连续开展“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设计有清晰的目标指向,内容贴近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注重研讨活动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指导,注重研讨活动实践成果与经验的分享,注重研讨活动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世界读书日”系列研讨活动已成为学会颇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之一,每年活动线上线下数千人参会,为进一步构建学校良好阅读生态,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项活动被评为市社科联的特色项目。
除此之外学会还开展了陈鹤琴、吕型伟教育思想的创承与发展的研讨会;组织区县、学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介绍推广。加强与兄弟省市教育学会的合作交流,与中国教育学会、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福州市名优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学员到学校跟岗学习。
三、坚持认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市社科联组织的各项活动
学会每年组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市社科联组织的各项主题论坛等活动。认真完成中国教育学会交办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运用与推广工作。组织与指导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与培训。建立了由多个省市参与的协作共同体;深入成果应用区,加强与示范区、成果持有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中小学作业设计、后“茶馆式”教学、新优质学校等成果推广与运用成效明显,并注重对成果本身和成果运用的再研究与凝练。编辑完成《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应用——上海推广应用经验汇编》,力求形成上海推广应用特色。
认真做好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的申报、过程管理与指导工作。2021-2023年连续三年进行了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管理、指导。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委托管理办法制定了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组织专题讲座、进行实践研究指导。
坚持每年参加市社科联组织的科普周和学术月活动。每年的科普周学会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小手翻开大世界”“教养医结合 为成长助力”“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专题的讲座和咨询。深受广大育儿家庭的欢迎,每年线上线下总会聚集数千万听众,有效助力家长科学育儿,守护幼儿健康成长。“科学育儿大讲堂”已成为学会科普周的特色,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获得了市社科联的好评和奖励。
学会积极参与市社科联组织的“上海社科界百年历史展”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学术专著、精准扶智、学术研讨、省市协作、国际交流、会员风采、学术成果十个版块富有特色的展示,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四、始终坚持自身建设,不断满足高质量教改发展的需求
学会严格按照市民政局、市社科联以及《章程》的要求,认真召开年会,理事会,指导分支机构规范开展各项活动,做好换届工作。认真执行各项法规,不断完善学会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先后发展了教育信息化、教育科研、教育传媒等多个专委会;充分发挥特聘学术专家的作用,加强与区县教育学会、新闻媒体合作,推进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会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民主化、学术化水平,促进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