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学会工作总结
作为广东教育学会第二个甲子年的起始,本届理事会全面回顾建会60周年以来的历程,总结成绩和经验,开启广东基础教育学术社团新局面。4年来,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学会事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学会改革发展再提速,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一、工作亮点
坚持政治引领,把握正确的教科研导向。将学习贯彻三中全会、全教会精神,转化为促进学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组织专题会议,领导带头领学,布置落实;组织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座谈会广东分会场;学会媒体深度宣传报道。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以“高质量发展为生命线”的政治导向要求,指引政治建会。一直以来,以会长办公会与党组织会议联席联动的形式,切实履行“把方向、作决策、抓落实”的学术导向职责。
坚持品牌引领,着力扩大学会影响力。一是倾力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学术讨论会两个重点项目,每年对论坛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对内容严格把关,着力提高每一个报告、每一篇征文含金量;论坛除邀请到国家级教科研机构的领导、学术委员和名家等出席、作主旨报告外,有重庆、江苏、内蒙古等多个兄弟省)(区)教育学会专程前来参与协办或选派名校长、名师带队参会、发言和分享;品牌学术项目充分体现三个“交流”:提升了与全国性学术组织间的交流互鉴、加强了与兄弟省教育同行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与地市教育局和学会的交流联动。二是《少年讲书人》品牌活动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少年阅读新风采,探索出“三维一体”的书香校园建设生态系统,即用学生的声音、视角诠释书籍的魅力;通过教师领读活动,以其智慧点亮学生的阅读之光;以书香品牌校建设及其办学文化促进校际专项阅读合作。
坚持强化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党建与业务、管理工作有机融合。二是以新修订的学会章程为准则,通过开展“规范社会组织法人治理”“规范分支机构”等专项整治、全面整改,内部治理得以规范;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会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明确;秘书处设置常务副秘书长岗位,建强领导班子队伍;聘请的法律顾问与监事会联动开展工作,使学会内部监督与法律流程相辅相成。三是完善课题形成机制,设置专家资源库,成立科研课题指导专家团队,促使学术管理进一步强化;与学术支持平台相关的合作事项,从协议条款规范化、完善协办承诺机制,到执行监督都更新调整升级,使合作加强规范呈常态化。四是加强与地市学会密切联系,完善与其协同的联动机制,凝聚了全省学会系统的合力,如广州、深圳教育学会及时转发有关文件,组织参与我会重大学术活动,后者连续承办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微)论坛。
二、品牌特色
倾力打造重点学术项目,充分发挥品牌活动的引领推动作用。每年各一届的全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学术讨论会是我会长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主题、内容、形式等经精心设计,着力展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新成果,为年度新人新秀提供展示舞台,供基层一线交流分享互鉴。本届以来,论坛规格、规模、档次不断上新台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常务副会长吕玉刚等上级领导莅临致辞或作主旨演讲,以及秘书长、多位副会长出席,多位国家教育科研机构领导、学术委员等作主旨报告;围绕论坛大会主题征集的学术论文连续几年过万篇,线下1000多人参会,累计数千人在线观看,经国家、省地级各类媒体作系列报道,传播覆盖面超10万人次。
学会组织开展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既有长周期,对标国家、省级成果项目标杆的五年科研规划课题,又有一年左右短周期,聚焦一线教学难点、堵点的小微项目;有面上的常规课题,也有“乡村优秀教师科研规划项目”“体育与健康专题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等专项课题;既重视立项、结题等组织环节,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又加强聚焦国家及省的“重大、重点课题成果奖项”的培育和专项培训工作,且有效引导评选资源、成果向乡村、欠发达地区辐射。本届学会大课题累计立项730项、结题141,组织成果培育共30多项(参训者400多人);小微课题累计申请数9541项、立项7447项、结题3987项、获奖1638项,积极助推全省教科研高质量发展。这些学术品牌项目,凝聚了全省各地一线教师的科研力量,充分发挥了省级教育学会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基层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作用。
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利(地缘)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了多个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和地区,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通过教育合作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大湾区内部自由流动。为助力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会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委会,通过与学会相关机构协调联动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仅今年以来就举办了40多场,线下参加的人次多达1.3万人;为沟通链接湾区各地市教育资讯而创办的“大湾区教育直通车”周报已发布了45期;组织湾区相关专家进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文阅读素养测评”的课题研究正持续推进中,为推动湾区中小学阅读教育提供参考数据和质量分析;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研讨活动正在筹备中等等。这些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师生受益于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为大湾区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亦突显了教育学会在促进地区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通过书香品牌等活动、科研平台为师生提供展示舞台和交流分享机会。学会主办的广东省《少年讲书人》品牌活动富有创新的样态、实效的阅读形式、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4年多来举办了8季,活动不仅吸引全省近万所学校的120多万学生加入,而且走进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市),全国累计参与人数达160多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追捧。
承办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广东省选拔赛,今年广东省代表队共有241支队伍进军全国总决赛,在航天创意赛、航天科学探究与创新赛、星球车挑战赛等多个赛项及2400支参赛队伍中共荣获50个一等奖、71个二等奖、111个三等奖。大赛充分展现了广东代表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良好风貌,进一步擦亮了我省航天科普名片,助力广东省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会的科研支持平台有一报一刊一官网,《广东教学报》一直以来社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良好,在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广受好评。4年来累计出版1020期,刊发优秀教育教学论文13714篇;《教育创新》和官网在学术导向、科研引领、实践指导、宣传典型、活动报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标志性成果
教学成果奖项、“卓越”培优对象、荣誉称号等。本届学会本系统有14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3项(其中2人获一等奖);45人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共32项(其中4人获特等奖,15人获一等奖);一领导主持的有关义务教育发展的研究项目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领导带领团队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研究”,初步取得有关研究成果,并最近在核心期刊发表。一专家参与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有关重大项目,其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项目被列为子课题。
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书记校长“卓越计划”培养项目在广东率先启动,我会有3人被择优遴选为首批培养学员,全省占比10%。
在今年全国教育系统表彰中,我会一人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一副会长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学先进集体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4年来2位学会领导分获全国、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13人获特级教师称号。
教育教研示范辐射。学会专家、学科教研员、名师等赴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县乡开展教研帮扶,或组织义务送教、公益支教等活动达几十次,受惠师生达四五万人次。
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力、引领力及科研质量大幅提升。如:常务副会长卢晓中教授在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上作题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现代化范式转变与数字化转型”的报告。学术委员桑新民教授在博鳌论坛首届“全球女性文化品牌影响力发展大会”上,作为第一位演讲嘉宾发表题为“女性与人类新文明”的演讲报告。副会长冯增俊教授在东南亚论坛2023年研讨会上,作题为“东南亚教育改革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