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重庆市教育学会工作总结




  党的二十大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国教育大会擘画教育强国建设新蓝图。2022年以来,重庆市教育学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正确指导和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把握创建重庆市首批新时代教育行业社会组织“双创”(党建引领创新和质量创优)单位的重要契机,创新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模式,全力建设智库型、学术型、服务型、协作型、法治型社会组织,激发了社会组织新动能,成为促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党建精品化,提升“双创”延伸引领力

  打造“融合式”双创党建品牌,创新探索“党建引领+科研学术+会员服务”模式,完善向副会长单位、分支机构等延伸运行机制,实现党建与业务从“简单嵌入”到“双向融合”。一是教育学会“头雁领航”。理事会设立功能型党支部,形成“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行业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市教育学会功能型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党支部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年初制定1份党建计划,每月召开1次支部会议,每季度至少1次主题党日,每名党员讲1堂党课或微党课,年底1次党建总结),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党建活动、联合主题党日22次。通过日常纪实、动态督查、季度检查、年度述职等,建立“融合式党建”评价体系,学术引领、专业研究、智库咨询、公共服务等功能不断强化。二是副会长单位“众雁伴飞”。推进党建工作向副会长单位延伸,明确政治建设首要责任、统筹协调重要职能、业务开展主要任务。打造“I+N”党建品牌矩阵,强化了副会长单位“双创”典型示范作用。27个副会长单位2年内获市级以上集体表彰荣誉78个。三是分支机构“群雁振翅”。确定学会领导班子分工联系分支机构名单,促进分支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现有分支机构49个。发挥秘书处分支机构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协调建立分支机构年度工作“五个一”序列(1次工作会议、1次主题调研、1次技能培训、1次学术会议、1次展评活动)。评选表彰优秀分支机构20个,推动比学赶超。2023年以来,各分支机构开展活动248次,“阅读之星”展示、“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好学生引路人”学术研讨等活动影响巨大。


  二、咨政精心化,扩大新型教育智库影响力

  有效激活和充分运用老领导、老专家、在职骨干研究人员等智力资源,变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金点子”“好方子”“新路子”。一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咨政服务。建立包括97名成员的学术委员会,23名学术委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各委员长期开展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研究,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组建咨政服务研究核心团队,设立“教育观察员”12名,编辑决策咨询内刊《教育观察》26期,其中18份咨询报告获市领导以及市教委、市社科联领导肯定性批示。二是开展基础教育热点难点研究。聚焦思政一体化,在南岸区举办重庆市首届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论坛,组建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在璧山区召开西部地区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协作会,发起成立西部地区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协作体,推动思政育人落地见效。聚焦劳动育人,立项市社科联社会组织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先后在云阳县、石柱县、九龙坡区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实验学校200所,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承研学校140余所;公开出版《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指导手册》15册,惠及60余所学校超过15万名学生。聚焦家校共育,承担“与孩子共同成长”研究项目,公开出版家庭教育读本3册,获得广大家长朋友好评。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在九龙坡区召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三、发展精深化,彰显学术品牌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学术建设为中心,培育高端学术品牌,树立良好学术口碑,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集群。一是做精传统学术品牌活动。连续举办6届“重庆好老师”师德演讲赛、6届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6届优秀基础教育著述评选、9届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结题,一大批教师会员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每年举办全市教育学术年会、间年举办校(园)长大会,2023年,以“数字教育与创新”为主题在两江新区召开学术年会,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以《数字化赋能与变革》为题作主旨报告,引起广泛共鸣。2024年9月,以“劳动育人、创新赋能”为主题在重庆市育才中学举办京津沪浙琼川渝教育创新协作会暨第二届校长大会,并启动第二批市内60多所学校与兄弟省市学校对接发展。2024年10月,以“科学教育与创新”为主题在大渡口区举办教育学术年会暨首届科学教育大会,线上线下参会达40余万人次。二是做靓新学术品牌活动。在巴南区召开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术主张分享会,推动名师名校长凝练教育教学主张,提升立德树人水平。联合四川省教育学会举办川渝首届中小学青年书记校长风采总展示活动,40名青年书记校长紧扣“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同台展示,深度推动了成渝双城教育协同融合发展。2024年,启动“科普进校园”活动,助力重庆市青少年创新教育“雏鹰计划”纵深推进。三是做强学术研究品牌项目。立项市社科联规划课题5项、市教委重大课题1项。立项中国教育学会重大课题《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实践研究》,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任务,先后主办(承办)全国性成果推广活动5次,为广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探索了典型经验。


  四、服务精准化,增强省级学会组织凝聚力

  教育学会是教育改革信息的“集散地”、学校交流发展的“大舞台”、教师培训提升的“小广场”,必须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引领一线。一是服务教师发展。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承担国培市培项目33个,累计培训教师3190人次,培训满意率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举办六届“重庆好老师”师德演讲比赛,发掘和培育身边的好教师典型,530名重庆好老师事迹走进千家万户。连续组织6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评出优秀论文3652篇。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从台下听众成为台上主角,从高水平期刊读者变成高质量学术论文作者。二是服务学校发展。组织会员申报立项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29个。做好学会会刊《全视界教育》《重庆教育》编辑出版工作,累计出版67期,刊登会员学术文章1507篇,免费赠送60万册。完善会员服务制度,建立起智能化学会会员服务系统,以优质高效服务赢得广大会员的信赖。目前,单位会员、个人会员较2022年有明显增加。三是服务区县发展。指导区县完善教育学会机构,38个区县建立教育学会,区县建会率达93%。支持8个区县教育学会建设创新发展实验区,在组织机构、学术活动、会员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化探索。在6个区县建立教育学会科研实验区,将19所中小学确定为基础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扎实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学术能力提升、家校社区协同教育等重点研究。建立分片联系制度,指导每个协作片区每年至少开展2次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区县学会常态交流、共同发展。


  五、治理精细化,体现科学治会执行力

  坚持把科学治会作为生命线,加强学会组织自身建设, 优化内部管理, 提升治理能力,为学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法律服务精细化。聘请律师为法律顾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供法律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咨询服务,协助学会审查或修改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法律文件。二是制度建设精细化,修订完善学会组织管理、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年检审计等管理制度26个,明确会员管理、课题管理、财务报销等规定,规范活动的申报、审批、举办、公示流程。三是治理结构精细化。完善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和学术委员会指导职能,形成“法人治理、责权明晰、决策民主、运行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内设机构,形成办公室、学术部、发展部、会员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管理中心、现代化教育研究中心“一室二部三中心”格局,着力建设廉洁型、学习型、服务型的秘书处。建立渝东南片区民族教育分会、渝西片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分会,积极筹建渝东北片区三峡教育分会,推进学会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基层落细增效。探索分支机构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2个专委会成功创建三星级分支机构,4个专委会重组,1个工作陷于停滞的专委会被撤销。四是活动组织精细化。严把学术活动意识形态关,严格规范学术竞赛评审,建立学术诚信激励惩戒机制,近五年学会组织开展的竞赛评比活动实现零投诉。高效的内部治理为学会增添了生机活力。

  2023年,学会高质量承办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5次学术年会,钟燕会长作《建设新时代“五型”学会组织,为夯实教育强国基点贡献智慧和力量》交流发言。2024年,学会再次被市民政局评定为5A社会组织。下一步,学会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借鉴,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保障,以学术立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服务发展永葆源头活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学会真正建设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未来教育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