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撰文

微信图片_20171016170434.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理论进入了一个丰收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期。正是教育理论的创新,指导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构成了科学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即习近平教育思想。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的历史定位

  总书记给教育的定位,有几个关键词:

  ●  一是途径。传承文明和知识、促进人类进步、创造美好生活,教育是根本途径、重要途径。

  ●  二是基石。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教育是基石。

  ●  三是决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  四是依靠。“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根本上讲靠人才、靠教育。

  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功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论述,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总书记多次讲,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寄语广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总书记对立德树人和教育培养目标的论述,着眼全局、把握关键、立意深远,鲜明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第三,中国教育的本质

  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到教育上,他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我理解,这主要是说明,中国发展教育一定要树立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总书记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关注教育公平。他强调,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扶贫先扶智,在脱贫攻坚战中,在决战全面小康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我们称之为“挖断穷根”。

  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第四,中国的教育怎么办

  总书记讲,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是对中国教育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基于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五,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教育的最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旗帜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一点,就会走偏方向。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对教育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教育事业这些年能健康快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加强了党的领导。

 

  第六,重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就是教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关心教师的待遇地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些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总书记对好老师的标准强调了四句话:

 

  ●  一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心力。

  ●  二是要有道德情操。尊师重教,核心是师德师风。没有师德,难以重教,难以尊师。

  ●  三是要有扎实学识。为学生传授真知、解疑释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自己要有真本领。

  ●  四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最有爱心的事业,没有爱心别当老师,没有爱心别搞教育。

  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


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前进方向 



  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育本质:教育决定着人类未来


  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论断,深刻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它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正如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冲突和矛盾重重,人类面临种种挑战,教育要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到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分析了世界发展的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坚持和平,还是战胜贫困、改善环境,都要依靠教育培养有远大志向、能为人类造福的人才。

 

  教育战略: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他于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时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强调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此,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扩大投入。自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以后,几年来逐年增加,至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361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其中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到2586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在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中国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使13亿人民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话。

 

  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回信中,要求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教育理论。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一方面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社会变革,风云莫测,特别是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一些腐朽的享乐文化也随之而来。学生正面临着这种复杂环境的挑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时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并且提出,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要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多次与青少年座谈,给青年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2013年,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他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在201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最富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教导青年,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要练就过硬本领;第三要勇于创新创造;第四要矢志艰苦奋斗;第五要锤炼高尚品格。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教育理想:走自己的道路,牢记“四个服务”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

 

  基础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他在北京八一学校座谈时说,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公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恵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基础教育要提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对外开放、教育信息化等发表了重要意见。

 

   队伍保障:塑造灵魂,家国情怀

 

  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反映了他对教师的观点。他首先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教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希望教师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他的讲话为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2017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的政协委员时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他要求各级领导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他的讲话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和期望。

 

  教育战线是知识分子战线,要尊重、吸引、用好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展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五大理念

 

  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教育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野,论述了我国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同时指导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

五年间,为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做了啥?


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2年,中国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以后,制定完善了《中国教育学会事业发展规划(2013-2018年)》,规划中指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植根于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上,着力整合资源,根据不同服务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的学术服务平台,通过强化会员服务,创新服务形式,拓展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加强与会员及其他服务对象的互动,并以此发掘新资源、整合力量。

 

  五年来,学会在落实服务广大会员方面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大力推进群众性的教育科研

 

  一是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十二五”期间,学会立项规划课题584项,截止2015年底,共有260余项结题。

  二是举办“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为全面展现我国基础教育,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2项,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206项。对引导教师潜心教育科研、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是实施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项目。2017年我会在教育部支持下着手创建数字博物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展现我国教育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珍贵遗产和丰厚资源的数字化平台。

 

  二、着力塑造学会的学术品牌


  一是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我会学术年会每年聚焦国内、国际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交流最新学术理论和实践成果,影响和服务教育公共治理和决策,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助推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二是中小学校长大会。我会每三年交替举办“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和“中国中学校长大会”,聚焦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转变、管理创新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等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推进中小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办学体制和治理机制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是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4年,我会发起并成立“教育家成长联盟”,汇集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单位,汇聚有关专家和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共同探讨未来教育家成长规律,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办学理念,为助力教育家成长搭建了平台。

  四是“教育沙龙”活动。我会于2011年开始创办“教育沙龙”,以多种主题邀请知名教育家、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对话交流,回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在服务决策、引导舆论、影响公众、推动实践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三、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实验,服务区域、学校特色发展

 

  一是推进学校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组织专业力量研发“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以此为基础在全国推进学校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是设立教育改革主题实验区。“十三五”期间我会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区的管理和指导,截至目前,已建立教改实验区8个,教改示范基地12个,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和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是专业支持教育集团办学。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组织实施支持史家教育集团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质量综合评价、提升办学品质等专业服务项目,大大提升史家教育集团的办学能力和整体水平。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我会认真研判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改革创新,拓展专业服务,切实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开发高端研修项目,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助推“教育家成长”项目。2013年以来,我会组织实施“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高中校长领航班”等项目,在成都、深圳等地培养教育“领军人物”,着力提升参培人员科研、创新和引领能力。

  二是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我会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办公室,研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培训者联盟”三位一体共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三是开展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2015年我会联合教育书画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开展“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目前成功举办两期,共有23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参训,有力支持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

  四是扎实推进大学先修课程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12所优质高中参加试点开课,正式注册选修课程的学生累积超过1.6万人次,组织5次全国考试,参加学生6000度人次。试点工作坚持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科潜能、引导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初见成效。

  五是举办中学生领导力展示活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国内一流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与展示平台,通过展示、讲座、交流及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管理能力。

  六是组织“中青创奥”系列活动。通过标准建设、师资培训、成果展示等方式,系统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客”教育发展。目前已在全国23个省市建立了11个实验区、400多个实验基地,开展系列“创客”教师培训1000多人次。

  七是成立“科创教育联盟”。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与评价体系,在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和项目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八是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2015年以来,我会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中心、国际志愿者协调委员会等渠道,开展了以世界遗产保护、语言文化交流、性别权益公平等为主题的国际青年志愿者系列交流活动。同时,为我国青少年参与和体验国际事务搭建平台。

 

  五、努力为会员打造专业支持的平台

 

  一是牢固树立会员优先的理念。在课题立项、论文评选等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会员优先立项、优先入选;同时,会员在会议培训费等方面享受会员价格、刊物打折订阅等。

  二是会员工作队伍专职化。学会在秘书处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会员工作,工作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三是启动会员专项活动服务。“教改中国·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万里行”活动在青岛、嘉峪关成功组织,总结推广了地方教育成果。

  四是不断改进会员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努力实现会员服务的多元化。建立会员的信息沟通渠道,开发会员管理系统以及手机移动端APP,以“互联网+”策略,提高线上线下会员服务的质量。

 

  2017年7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召开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的学会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将一如既往地把发展和服务会员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中心工作,并不断地深化和优化对会员的服务,不断提高会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学会取得了哪些成绩?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努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社团,应该也必须在这改革中承担一份责任,助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十八以来,学会在第七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一直秉持“学术为本、服务立会”的办会宗旨,积极参与国家教育治理、不断提升专业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努力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这些工作,都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会共建立21个独立型教育改革实验区,覆盖全国14个省;在成都成华、广东顺德、河北三河成立了紧密合作型实验区,依托学会学术力量和平台,与地方共同探索教改路径,打造教育品牌。

 

  “十三五”期间,我会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区的管理与指导,截止目前,已建立教改实验区8个,教改示范基地12个。实验区坚持解决问题与探索规律相结合、推动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和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二、学术年会聚焦基础教育问题,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会学术年会每年邀请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对话和研讨。

 

  会议以主题报告、学术研讨、专题交流、热点对话、经验分享、成果推广、技术展示等形式,聚焦国内、国际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交流最新学术理论和实践成果,影响和服务教育公共治理和决策,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助推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提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其核心。去年第29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就是“提高质量——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使教育系统更加深刻了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对“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时代主题的把握。


  三、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我会成立的“科创教育(STEAM)联盟”,按照“共建、整合、分享、创新、非营利”的理念,邀请国内知名高校、中小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自愿加盟组成课程创新协作体,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与评价体系,在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和项目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我会举办的中学生领导力展示活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与展示平台,通过展示、讲座、交流及各种学生活动,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管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一、支持教育集团办学专业服务,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的配置。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我会组织实施支持史家教育集团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质量综合评价、提升办学品质等专业服务项目。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办学水平测评、开展培训和咨询指导、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等途径,提升史家教育集团的办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以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

 

  二、积极推动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将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

 

  我会面向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九省(市)开展了“乡村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这一全公益项目,将对从九省市教育学会推荐的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中遴选出的30名学员进行为期3年有针对性的免费在籍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远理想、先进理念、丰厚素养、广阔视界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家型优秀骨干教师和校(园)长,并通过他们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西部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推进辅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认证项目,推动民办教育发展。

 

  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辅导机构作为社会力量兴办的教育机构,都是对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也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但是辅导机构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学生享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过度等;同时,绝大多数辅导机构还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难免会在管理方面出现不甚规范的情形。我会自2016年年底着手推进辅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认证项目,为促进辅导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教师和行业的共同进步作出了重大尝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一、积极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我会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办公室,研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培训者联盟”三位一体共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对教师专业成长状态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个性化问题和专业服务需求,研究制定持续的教师支持服务计划,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二、举办“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

 

  为全面展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会举办了为期一年的“首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经网络初评、专家复评和组委会审核,首届网博会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2项,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206项。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喜迎十九大召开之际,回望学会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取得的成绩,虽心有欣慰,但我们不曾也不会却步,我们将继续以强烈的责任、积极的态度、过硬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向党中央交一份满意答卷。


十九大开幕了!关于教育,习总书记这样说!


习近平在十九大.jpg


  今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具体有哪些内容,让我们一起学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教育战线的干部、老师们怎么说?

  昨日,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全国教育战线的干部、老师们也通过各种途径收听收看大会的直播,认真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在会上,大家倍受鼓舞、倍感振奋,校长、老师们也纷纷在第一时间里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一起来看看!

 

  我有幸作为列席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受鼓舞、深感振奋、深受教育。我们要从讲政治高度深入学习报告精神,以报告提出的新的时代观为指导,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不渝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十九大报告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我们各项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中国人民大学的事业和未来命运始终与党的事业和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我们应当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强十九大精神的研究和阐释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勾勒了新的发展蓝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提升人民改革发展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教育责无旁贷。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文献和行动纲领。体现在“六新”:新的总结概括;新的分析判断;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战略部署;新的任务安排;新的工作标准要求。校党委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最紧迫的理论武装抓紧抓好。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洪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发展,这是党治国理政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领会内涵实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发展的各项事业中。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

 


  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通过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切实做到思想对位、行动对标、落实对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科强校而努力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胡明

 


  我们要把“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

 


  天津大学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李家俊

 


  报告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时刻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丛树海

 


  江南大学党委将悉心领会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 朱拓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信心满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南大学理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加快内涵式发展,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昌忠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认真制定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路线图,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来到人民大会堂列席十九大开幕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倍感荣幸和光荣。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传递着与会代表和全国人民对美丽中国充满无限希望和无比自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李兴旺



  我们要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新要求和新任务。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地坚持内涵式发展,更加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学宗旨,更加坚定勇创一流大学的战略蓝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郑晓静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幸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王静康

 


  今天上午听完十九大的报告后,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高校教师,对我们国家在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并深受鼓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这代人一定要亲眼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盛敏

 


  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我们在树牢信心、增强动力的同时,也感到肩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下一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不折不扣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教育发展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孙琦

 


  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伟大梦想提升大学生人生追求的目标,让大学生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主动与时代接轨大力创新创业。

——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蒲清平

 


  十九大报告是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引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宣言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军号。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振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谈成绩、谈挑战,谈战略,谈未来,立意高远,高瞻远瞩,非常鼓舞人。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对中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有信心,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更有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 顾红亮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令人欢欣、催人奋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十九大报告既对五年来的工作作了精简总结,又直面现实难题、反映人民期盼,为国家长远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部署系统全面。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黄壮霞

 


  总书记总结了我国五年来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倍感自豪,作为人民教师只有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能得始终。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张丹红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再一次激励我们基层共青团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准服务,陪伴青年成长,助力青年成才。

——陕西师范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高扬

 


  在习总书记所领导的这五年中,我们人民切身利益的改善,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真真正正地从个体的角度看到了国家的强大,民族崛起的光明未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辅导员  王文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弘扬正能量,为基层学校和师生搞好服务,争取让他们“少跑腿”,努力实现“零跑腿”,切实做到务实、高效。

——烟台龙口市教育体育局综合科副科长 仲崇晔

 


石中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  读】

  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性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政策表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教育工作正确价值方向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方针对于教育全局性工作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把握好教育方针的阶段性和统一性,加强教育方针的解读和宣传,并适时开展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或综合督导检查,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方针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是一些政策文件、工作报告以及在办学实践中教育者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党和国家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观察表明,说这句话是一回事情,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教育,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两者之间时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出现这种不一致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引起教育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并在当前和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否则,党的教育方针凝练得再好也会失去其政策和实践效力。

 

  一、重申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首先要解决认识的问题,要明确党的教育方针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意识上都认识不清,或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那么所谓的“贯彻落实”就不会真正地见诸行动。有关党的教育方针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教育学课程中都会有所论述,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还有些教育界同仁不是非常清楚,需要进一步强化认识。

 

  “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表述方式。在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一般叫“党的教育方针”,有时也并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学教科书上,一般简称“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方针”三种表述的内涵和外延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教育方针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求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一部近期专门研究党的教育方针问题的论著《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90年发展研究》一书,在综合比较研究了各种有关教育方针的定义后,认为:“教育方针作为执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的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教育政策规范的总概括。”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性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政策表述(内涵),规定了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强制性(性质),是各项教育决策、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以及学校具体教育活动的政策根据(作用)。

 

  从教育方针和教育法的关系来说,在没有教育立法的时代,教育方针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在教育法出台以后,教育方针表述是教育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正案第五条就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认为,这是目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法律性表述。

 

  从教育方针的政策效力上说,教育方针的政策效力源于教育法的法律效力,因而高于其他的教育政策的政策效力。其他的教育政策行为理论上应当是以教育方针为总根据,是对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并且不得与教育方针相违背。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教育方针构成一定时期教育决策、管理和实践活动的总依据,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其有关要求。

 

  二、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的阶段性和统一性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任务提出来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在具体内容上会有差别,但是不同阶段之间也有一以贯之的内容,体现着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着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具有阶段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显著特征。对不同阶段教育方针阶段性和统一性的深入了解,是教育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背景条件。

 

  熟悉1949年以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演变历史的人们都知道,1949年至1956年党的八大之前,指导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教育方针主要是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这个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为人民服务”首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中。

 

  1956年党的八大之后,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教育情况,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方针是我国首个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教育方针,并将“社会主义觉悟”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意识和政治要求。

 

  在1957年方针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8年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确:“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由党来领导。”这个教育方针的表述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1957年和1958年的教育方针,后来在理解和执行上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与其他复杂社会因素一起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历史后果,其教训值得汲取。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逐渐回归正轨。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题词高瞻远瞩,体现了教育新思维,吹响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号角,虽未明确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实际上成为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两必须”),匡正了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表述首次将“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总体表述。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一章第五条将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在1990年教育方针有关“建设者和接班人”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字样,进一步明确“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属性。

 

  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方针的表述,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后来学界简称为“两为”,并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大中小学的美育工作。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新的理念和主张。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表述中,强调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写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人民性”的一个明确表达。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表述突出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对于克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工具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弊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原来第五条中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修订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德智体美”后面加上“等方面”字样,说明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回顾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可以发现,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体现在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属性与总体规格上;教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两个服务”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从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上说,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既是造就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各行各业人才的需要,更是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来说,还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上说,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解读和宣传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解读和宣传是两个关键环节。可是这两个关键环节,也是以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如上所述,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党在不同时期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性指针,其制定和完善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凝聚了全党和教育界方方面面的智慧,其表述言简意赅、一字千金。

 

  但是,这个制定与完善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各种考虑未必都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所知晓。因此,加强对教育方针的解读和宣传,是充分发挥教育方针的政策效力、提升其指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重大的思想和理论工程,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就其大的方面而言,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体现教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突出不同阶段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把党的教育方针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领域的工作方针统筹起来,保持彼此之间在根本性质和方向上的一致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提出对于理想的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规格的总体看法。

 

  只有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都有了比较系统、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之后,才能最终凝练出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党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虽然比较简练,但是在背景分析和内涵界定上又确实非常丰富。这种丰富背景和内涵的考虑如果不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教育界加以系统、充分说明的话,教育界的同仁们单单看教育方针的字面表述是很难理解其精神内核和实践要求的。

 

  加强党的教育方针的解读和宣传,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内容和关键人群。

 

  所谓关键内容就是指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主张,如上面提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两个服务”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思想上、理论上有什么根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哪些方面还不太适应?从人民群众的主观期盼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还在哪些方面没有满足?新出台的教育政策,如《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是如何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中“两个服务”要求的?等等。

 

  只有把这些问题阐释清楚,才能使人们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和理解不停留在一般性的规定上,而是与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使教育方针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针。

 

  所谓抓住关键人群,就是要注意向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一线的教师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大中小学的校长们。他们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应该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先锋和模范。如果他们对于党的教育方针不重视、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疏于贯彻和执行,那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就不能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因此,建议将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和理解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干部培训、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中,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必修模块予以重视。

 

  当前,加强教育方针的解读和宣传,要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围绕着治国理政和教育改革创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反映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工作性质、地位、作用、价值取向以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若干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是对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新阐述、新发展。

 

  2016年9月,习近平在八一学校看望母校师生时,提出教育改革要有文化自信,好的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首次指出教育工作的文化自信问题。同年12月7-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他还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里的“四个服务”极大地拓宽了以往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价值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价值性,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应当纳入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中去。

 

  四、开展对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要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就应当将教育方针的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情况纳入政府与学校工作督导检查的范围内,就一些部门、地方或学校是否准确、深刻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是否能够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督导检查。

 

  这其中的理由很清楚: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连党的教育方针都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不能很好地贯彻与落实,那么这个部门、这个地方和这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就有可能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一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就有可能在教育工作中犯一些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教育系统对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是党发挥对于教育事业的领导作用、牢牢把握我国教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根本价值方向的重要制度保障。

 

  开展对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可以从督政和督学两方面展开,采取专题和综合两种方式,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各区县等不同层级的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

 

  从督政方面来说,主要看地方政府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是否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存在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举措和管理行为。

 

  从督学的角度来说,主要看各级各类学校是否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坚决贯彻与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存在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行为,是否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追求。

 

  从专题的督导检查来说,可以围绕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普遍开展一次专题督导,以强化教育系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严肃性。

 

  从综合的督导检查来说,可以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系统党建、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综合性的督导工作中,作为督导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观测点,强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用党的教育方针来引领和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

 

  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的督导检查,都应该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党的教育方针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321秒带你速览十九大报告!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未来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在崛起!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上,我们信心满满!

 

  这321秒,速读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19日,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他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 

 

  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这37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2000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100多所大学。” 

 

  他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有关于教育,来看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



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01.jpg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记者招待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也出席了会议,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十八大以来教育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要给老百姓送出的一串“红包”都有啥内容?教育的三个“硬骨头”都是啥?2049年的中国教育将是什么样的?一起到现场去听听陈宝生部长怎么说。

 

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02.jpg


  陈宝生部长介绍了哪些内容?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教育系统全体教育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这两句话,前面一个是总体判断,后面一句讲的是补短板,是政策倾斜的重点。两句话加起来,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教育战线同志们听到这个总体判断和评价后很受鼓舞。

 

  这个变化表现在几点:

 

  ■ 第一点,这五年是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最鲜明的五年。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把这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程来对待,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目的就是要打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方面我们要加强。

 

  ■ 第二点,这五年是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五年。我给大家报三个方面的数据:

 

  第一,是教育的保障条件。五年时间,用于教育的投入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正在迈向4万亿元大关。国家的教育投入,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这五年一直保持这个数据。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由五年前是20%多增长到现在的90%多。

 

  第三,教育系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这五年一直稳定在2/3以上,这就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另外,这五年共培养输送了近八千万高校和中职毕业生,人力资本总量大幅提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有力地支撑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 第三点,这五年是人民对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我也给大家报几个数据:

 

  这五年,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这五年,“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90%以上的残疾儿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也是了不起的。

 

  还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现在80%以上的孩子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还可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2017年,随迁子女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的有15万人,是五年前的36.5倍。

 

  五年来,我们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家庭困难的孩子可以通过资助体系进入学校上学。今年甘肃的一名考生魏祥,河北一名考生庞众望,通过农村专项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 第四点,这五年是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的五年。现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还有,我们在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1000多所中小学课堂,对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 最后,这五年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已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上海、浙江今年落地,经第三方评估获得了成功。

 

以上是我们这五年的五个特征。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一步,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形式,抓主要矛盾,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03.jpg


  陈宝生部长回答了哪些问题?

 

  现场问答一:教育的四个“红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这个问题提给陈部长。我们都知道,过去五年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是飞速的。从微观来看,可能我周围的同学很多人到了婚育年龄,他们的孩子很多都要上幼儿园了,开始为怎么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着急,这样的焦虑可能会维持到他的全学段,甚至到高等教育。宏观来看,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数据,中国教育在全世界已经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您怎么看这样的定位?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好学,教育部在未来有怎样的努力?谢谢。

 

  陈宝生部长:谢谢,你一下子抓住了我目前的兴奋点。正如你刚才讲的,这五年中国教育确实上了一个大台阶,三句话,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系统性的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个子大了,就是说现在我们每年有2.6亿多学生,了不起。骨架壮了,就是说我们教育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地区布局在公平方面有了进展,在质量方面有了提高。颜值高了,就是说我们人力资源培养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排位靠前了,就是在国际上,中国教育整体进入中上行列水平。就学科来说,一些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一些大学在世界排名中位次整体提升。去年媒体发现,中国的大学突然之间整体排位往前提了,而且幅度还很大,这是我们多年教育发展积累的结果。

 

  这些年的发展就这么四句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这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主要矛盾变化的表现形式。

 

  你刚才讲到,你周围的同事孩子上幼儿园,面临着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希望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这出现了所谓的“择校热”,还出现了低龄的“留学潮”。高中阶段,希望新增劳动力能够更多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因为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太重要了。高等教育希望上好学,上好学科,好专业,人们的需求发生了一个质量型的转型。这些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十九大精神,总要求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策的总基调,就是要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重点工作,一是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是报告里面总书记讲到的。二是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是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是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我们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作用非常大。五是提高教师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六是完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就是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这些落实了,我们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

 

  第一个“红包”:到2020年,我们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毛入园率要达到85%,现在是77.4%;另外,普惠性的幼儿园要占到幼儿园的80%以上,现在60%多。

 

  第二个“红包”: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里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第三个“红包”: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正在打高中阶段普及攻坚战,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现在是42.7%。达到50%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第四个“红包”,送给老师们。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谢谢。


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04.jpg


  现场问答二:教育的三个“硬骨头”

 

  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说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一句话,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应该说这句话跟台上的几位部长都有关系,也关系到我们民生的方方面面。在各位部长看来,这几方面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

 

  陈宝生部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两个问题很重要。至于你说的“硬骨头”,我这儿有三个“硬骨头”:

 

  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刚才我讲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达到80%,这个是硬骨头,为什么?即使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不能根本解决。放开二胎之后,每年新出生的孩子有很多。

 

  第二个“硬骨头”,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有一些学生是自愿失学,没兴趣,不学了。怎么样按照义务教育法解决这些问题,让他有兴趣学习,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现在是93.4%),这是一个大的“硬骨头”。

 

  第三个“硬骨头”,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因为这是指挥棒。我们还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能带动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

 

  现场问答三:2049年的中国教育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十九大报告里面勾勒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说了2049年要实现什么样的中国。请各位部长设想一下,在你们目前负责的具体领域,教育、住房等等,到2049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谢谢。

 

  陈宝生部长: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展望未来是一门艺术,当然它也能展现我们的信心和预期。就教育来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心目中2049年的中国教育,有这么几个特征:

 

  第一,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

 

  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各国将有意愿和中华文化实现交流融合,学习交流中国发展经验的老师、学生来中国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则,中国有更大的发言权。尽到自己的努力,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四,中国版的教材、汉语发音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2049。至于我们国家当时的人民,都能够使自己的受教育权益得到完全的维护,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能够向着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迈进。

 

  谢谢。


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些啥05.jpg

 

  现场问答四:“四梁八柱”的教改措施基本出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陈宝生部长。在会议开始您介绍说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了“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改革的推进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下一步我们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将出台什么样的举措?

 

  陈宝生部长:谢谢您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在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说三个概念,教育改革和其他改革是不一样的,有它特殊的规律。

 

  第一,教育改革和教育一样,它是慢变量。为什么是慢变量呢?就是一项改革启动之后,落地见效至少得经过三年,因为新的学生一入校至少得三年时间才能毕业。

 

  第二,教育改革每一项措施都是和人直接相关的,实际上是人的改革,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教育改革综合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学校、社会、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都关心,评价标准是多元的。

 

  所以我想说,就顶层设计来说,现在教育改革在管理体制上怎么管,中办、国办文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出台了,分学段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出台了。高中阶段选择性教育怎么改?围绕质量改,高中阶段发展攻坚战方案已经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义务教育法,围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提高质量、减轻学业负担、改变应试教育的改革措施,都已经出台了。学前教育改革方案也已经制定了。这些是顶层设计,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个学段都有了总体设计,而且中央都批准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交流,中央也出台了文件,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容。这些措施目前都在实施中,这是一个概念,是顶层设计。即“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都基本出台。

 

  刚才讲到的,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阶段,这是两个概念。“全面施工”就是说现在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在实施,而且进展良好。“内部装修”就是说一些进展比较快的,处于龙头地位的,这样的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内部装修”了,比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三年已经落地,现在我们着眼于完善和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蹄疾步稳,把我们的教育改革向前推进,为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体制保障。

 

谢谢。